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联合出品
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出演
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
特别支持
国家艺术基金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中国舞蹈家协会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
制作人/艺术监制
陈飞华
监制
刘奎丽 李 莹 王 延
陈家年 王 菁 宗克惠
联合运营
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鸣谢
李白烈士故居
电影文学剧本作者 李强 杜印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歌舞团简介
上海歌舞团成立于1979年6月,2009年11月转企改制,创作演出中国民族舞剧、舞蹈、声乐作品。
建团四十余年来,上海歌舞团积累了众多艺术精品:大型服饰舞蹈剧《金舞银饰》以及《闪闪的红星》《野斑马》《霸王别姬》《花木兰》《天边的红云》《舞台姐妹》《一起跳舞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十余部舞剧作品;中华鼓舞《龙之声》、舞集《满庭芳》《这些年,我们跳的舞》《在路上》《天地人》以及《心中的歌》《乘着歌声的翅膀》《相约春天》等数十台专场作品;《根之雕》《当代节奏》《夜深沉》《秀色》《大地》《听见身体》《傣家的女儿傣家的雨》《蒲公英》《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天浴》《漫·慢》《彼时此刻》《秋日》《看不见的墙》《背面》等百余个舞蹈节目。
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国舞蹈“荷花奖”作品/表演金奖、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金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配角奖、华东专业舞蹈比赛评委会大奖、上海文艺创作精品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国多项国际声乐大赛金奖等众多奖项。
剧团人才济济,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王佳俊,首席演员侯腾飞、王景、毕然、于婷婷、周晓辉等一批在国内外舞蹈业界具有重要影响的青年舞蹈家,领衔众多独舞、领舞、群舞演员,构成了梯队式的舞蹈人才队伍;许青、席燕娟等青年歌唱家在国内外声乐专业赛事中摘金夺银,成绩令人瞩目,在业界声名鹊起。
出访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丹麦、波兰、捷克、奥地利、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土耳其、泰国、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越南、摩洛哥、匈牙利、古巴、秘鲁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演出,舞剧《金舞银饰》《野斑马》《霸王别姬》《朱鹮》等作品享誉世界舞台。
- 作品介绍
长河溯源,初心不负
吾所爱者,皆明我爱
吾所信者,无愧我心
信而无惧,爱而无畏
渺小实则伟大
黑暗愈显光芒
若以天下人之幸福为吾之大幸
才不负你我诀别之义!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无数革命先烈曾在这里英勇就义,这座城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传承着红色基因,承担着重要使命。上海歌舞团响应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同志“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的要求,以解放前夕英勇牺牲的我党情报人员李白等烈士们为创作原型,创作演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向英雄致敬!向革命先烈致敬!传承和弘扬上海红色文化!为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献礼!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取材自“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通过舞剧的独特表现形式,把石库门、弄堂、马路、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以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谍战的紧张悬念,再现了为我党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全剧时长约两小时,分上下半场,从李侠与兰芬假扮夫妻在上海开启潜伏生涯开始,长达12年的岁月里,他们每日行走在生与死的刀锋上,秘密用电波传递着情报。谍影重重的上海,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身边充斥着暗箭冷枪,数不尽的同志英勇就义,撕心裂肺却唯有吞声饮泪。无声的枪口,紧张的追逐,李侠夫妇一路患难走过。“天”快亮了,却迎来生死抉择。坦然发送出最后一份电报,李侠笑对牺牲!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今天的80后关注上世纪的同龄人,通过创作演出感染当下的青年人”的作品,以总编导韩真、周莉亚,作曲杨帆,服装设计阳东霖为代表的主创团队,以及由青年舞蹈家王佳俊、朱洁静、侯腾飞、王景领衔的上海歌舞团演职员队伍,是一群年轻的80、90后,一次次查阅革命先辈们珍贵的历史资料、一次次赴上海红色教育场馆采风,革命先辈们的崇高信仰、坚定信念和无畏牺牲,深深感染了他们,从排练厅到舞台,每一个动作、每一场情绪、每一次走位、每一幕布景……他们反复构思,精雕细琢,执着付出。最终舞台呈现所传递出来的信仰、信念以及奉献、牺牲精神,深深感动和感染着70年后的今天享受幸福生活的每一个人。
近年来,国内外影视、小说不乏优秀的谍战题材作品,在舞台艺术的舞蹈领域,谍战题材还未有尝试。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上海歌舞团综合舞蹈的艺术形式和谍战的题材内容进行舞台结合的一次艺术探索和实践,通过舞蹈艺术的肢体语汇和舞台空间的抽象气质,赋予了谍战题材以全新的艺术呈现。
- 剧目介绍
上海街头,雨夜。
李侠与兰芬假扮夫妻,开启12年的潜伏生涯……
每一天,行走在刀锋,
每一晚,秘密情报传送千里。
一重重伪装,藏起疲惫,眺望曙光。
解放前夕,黎明将至,夜色更加阴冷。
李侠的身边,无形的敌人步步逼进,无数战友消失在疾风骤雨。
报社秘书、摄影记者、裁缝掌柜、小学徒、黄包车夫、社长、卖花女,
他们的身份究竟是真是假?
无声的枪口,紧张的追逐,闪电撕裂心的伤口,吞声饮泪……
一路患难走来的李侠夫妇,面临生死抉择。
李侠坦然发送最后一份情报,笑对牺牲。
天,快亮了。
李侠,以李白等地下工作者烈士为原型,
他们,隐姓埋名,以生命丈量光明的历程。
他们相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长河无声,滔滔东去,电波不绝,信念永存。
- 主创
制作人、艺术监制:陈飞华
国家一级导演,文化部优秀专家,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上海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艺术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长宁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长宁区舞蹈家协会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上海市舞蹈学校、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客座教授,舞剧《野斑马》《霸王别姬》《天边的红云》《舞台姐妹》《一起跳舞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的制作人兼艺术监制,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编剧:罗怀臻
当代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传统戏曲现代化”与“地方戏曲都市化”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剧本创作涉及京、昆、淮、越、沪、豫、川、甬、琼、秦腔、黄梅戏及话剧、歌剧、舞剧、芭蕾舞剧等剧种与形式。重要作品有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武训先生》,昆剧《班昭》《一片桃花红》《影梅庵忆语》,京剧《西施归越》《宝莲灯》《建安轶事》,越剧《真假驸马》《梅龙镇》《李清照》,甬剧《典妻》,川剧《李亚仙》,琼剧《下南洋》,话剧《兰陵王》,舞剧《朱鹮》,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出版著作《西施归越》《九十年代》《罗怀臻剧作自选集》《罗怀臻剧作集》《罗怀臻演讲集》《罗怀臻戏剧文集》。作品曾获得各种国家级文艺奖项逾百种。部分剧作被译为英、法、日、韩等国文字出版演出。
总编导:韩真
青年舞剧编导。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2019年进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剧作品连续获得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第十四届“文华编导奖”,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第十届荷花杯舞剧奖,舞蹈作品连续获得第七届及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作品金奖,第六届cctv 电视舞蹈大赛最佳编导奖,第十届全军文艺汇演舞蹈创作一等奖,第十二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舞蹈类创作一等奖,杂技作品获法国世界“明日”杂技比赛,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创作舞剧作品上演于:悉尼歌剧院、美国联合国总部、美国林肯中心、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比利时欧盟总部、法国教科文总部等。
作品《只此青绿》2022年写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2022年同时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倾心推荐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
主要作品包括:舞剧《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花木兰》《杜甫》《沙湾往事》;舞蹈《丽人行》《我等你》《八女投江》《中国妈妈》《听海》《城市变奏曲》等;歌舞史诗《复兴之路》《英雄核潜艇》《胜利与和平》《人民海军向前进》;杂技《梦蝶》《冰与火》《塑》《直挂云帆》等。
总编导:周莉亚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编导。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四个一批”人才,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文化部青年拔尖人才。中国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艺术顾问,四川大剧院艺术顾问,广州大剧院签约艺术家,澳门舞协名誉主席。曾连续获:第十三届、十四届舞剧“文华导演奖”作品获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第十届、十一届“荷花杯舞剧奖”;第十三、十四届、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舞蹈作品获全国舞蹈大赛“金奖”、桃李杯“金奖”、全军舞蹈比赛“金奖”、荷花杯“金奖”等。多次获国家艺术基金、中国舞协“培青计划”资助。创作舞剧作品上演于悉尼歌剧院、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国际戏剧节”、比利时欧盟总部、美国联合国总部、法国教科文总部、美国林肯中心、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等。
作品《只此青绿》2022年写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2022年同时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
倾心推荐 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 百部文艺作品榜单”
主要作品包括:舞剧《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杜甫》《花木兰》《粉墨春秋》等;舞蹈剧场《yào》;舞蹈《夫妻哨》《丽人行》《晨光曲》《进城》《父亲》《风筝》《茉莉花开》等;音乐会 谷建芬《新学堂歌》;音乐剧场《我们的爱情故事》;舞蹈诗:参与创作建党100周年《伟大征程》、建国70周年《奋斗吧 中华儿女》、反法西斯70周年《胜利与和平》、建党90周年《我们的旗帜》、建国60周年《复兴之路》等。
作曲:杨帆
青年作曲家。曾先后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于2011 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特招进入原空政文工团创作室,2017 年起调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原创中心担任作曲。
创作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包括“文旅部文华奖”、“上海市文艺创作精品单项成果奖”等众多奖项。近年来,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室内乐、交响乐、舞剧、影视剧及其它类型的作品。自2014年起,参与创作了几乎所有国家级的大型演出纪念活动:包括《胜利与和平》《最忆是杭州》《千年之约》《扬帆未来》等。曾先后参与了中国交响乐团“龙声华韵”系列《哈尼交响》II、《南音交响》《浦东交响》等音乐会的作品委约创作。
主要作品:交响合唱《离戈》;交响素描《木雀舞》;大提琴与乐队《夜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女娲》《梦别》;国家大剧院原创舞剧《天路》;歌曲《红纱巾》《英雄》《玉茗花开》《你是我的永远》《我的绿水青山》等。
- 舞美设计:秦立运
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广东歌舞剧院舞美设计。
创作的作品曾获得七次文化部文华大奖、四次文华舞美设计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中国话剧“金狮奖”舞台美术奖、全国舞剧比赛舞美设计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广东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
主要设计作品包括:《风雨红棉》《骑楼晚风》《沙湾往事》《永不消逝的电波》《秀水泱泱》《红帆》《支部建在连上》《柳青》《遥远的乡土》《麻醉师》《我是川军》《路遥》《化蝶》《旗帜》《国风》,国庆50周年、60周年及70周年天安门庆典广东彩车总设计,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舞美总设计等。
灯光设计:任冬生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设计专业,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实践中心副主任,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视觉总监,国家一级舞美设计,硕士生导师。
主要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山水谣》《南京1937》《黄道婆》《铜雀伎》《粉墨》《沉沉的厝里情》《孔子》《关公》《宴》《齐风莆田》《昭君出塞》,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音乐剧《别失八里》《森林诱惑》《火花》,戏剧《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传统的味道》,杂技剧《你好,阿凡提》《梦幻九歌》《粉墨》,戏曲《太行奶娘》等。获得第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灯光设计金奖、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灯光设计金奖、第五届全国儿童剧汇演灯光设计金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灯光设计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灯光设计奖。
服装设计:阳东霖
服装设计专业硕士,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歌剧舞剧院服装设计师。
主要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孔子》《莲花》《沙湾往事》《杜甫》《昭君出塞》《赵氏孤儿》《李白》《洛神赋》《玉树不会忘记》《草原记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歌剧《图兰朵》《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三姐》《鉴真东渡》《号角》,音乐剧《袁隆平》《蝶》,大型活动实景演出《复兴之路》《我们的旗帜》《最忆是杭州》《多彩贵州风-黄果树版》《天下山海关》《天下洛阳》《闽南传奇》,以及影视作品《唐砖》《写命师》新版《新白娘子传奇》《魅者无疆》等。获得文化部优秀剧目展演文化部服装设计大奖、“丹尼奖”最佳服装造型奖、中国舞台美术学会2010年度服装设计“学会奖”。
造型设计:贾雷
著名造型设计师,荣获“全国化妆造型十佳”、“亚洲百杰造型师”称号。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独舞《飞天》、残奥会开闭幕式首席造型师 ;2009年央视春晚设计彩绘造型《蝶恋花》并荣获观众最喜欢节目一等奖;2005至2010年新年戏曲晚会总设计;2006年全国少数名族文艺汇演开幕式造型总设计;2008至2010年CCTV春晚舞蹈造型总设计;2010年中国第九届艺术节开幕闭幕式造型总设计;2004至2010年多次应邀参加“CCTV舞蹈大赛”“桃李杯舞蹈大赛”“全国舞蹈大赛”等赛事造型设计,共设计节目造型110多个,其中有20余个节目荣获金奖,30余个节目荣获银奖。担任的舞剧造型设计有 《永不消逝的电波》《孔子》《洛神赋》《天禅地傩》《水月洛神》《沙湾往事》《梅兰芳》《戈壁青春》《丝绸之路》《红楼梦》《十里红妆女儿梦》《水色天香》《粉墨》《杜甫》《人生若只如初见》《花木兰》《天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
执行编导:吴欢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上海歌舞团舞蹈编导、艺术创作室主任、上海体育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导师。
作品曾荣获文旅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5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金奖、华东专业舞蹈展演评委会大奖、创作一等奖、上海小剧(节) 目评选展演优秀作品奖、上海之春舞蹈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新作奖等,创作的作品曾随团出访于:日本、捷克、新西兰、古巴、秘鲁、泰国、香港、澳门等地。
主要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蹈:《傣家的女儿傣家的雨》《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秋日》《天浴》《雁北归》等;舞蹈专场《这些年,我们跳的舞》、《鼓舞四方》、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优秀作品专场演出、世博组舞《五彩缤纷白莲泾》编导、越南胡志明市莲花歌舞团留学汇报专场演出总编导;综艺晚会:《群星耀东方》《梦圆东方·跨年盛典》、电影《画皮》《风云决》上海首映礼、世界小姐越南国赛区总决赛、第53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幕式文艺晚会、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文艺晚会、《迎世博上海新年倒计时晚会》执行编导;音乐会:《能不忆江南》《乘着歌声的翅膀》《七夕会》执行编导;中华杂技秀《小龙飞天》执行编导等。
多媒体设计:张松
视觉艺术家、多媒体设计师。
主要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孟京辉导演话剧作品《混小子狂欢节》《枪. 谎言和玫瑰》《我爱XXX》《不祥的蛋》《太阳和太阳穴》,新版《琥珀》;游本昌话剧《弘一大师——最后之胜利》;戏曲《黄叶红楼》;实验戏剧《夜晚》《噩梦养成指南》;2016 年国家话剧院院庆大戏《临川四梦》;山西原创廉政话剧《杏花雨》;东方歌舞团音乐剧场《我们的爱情故事》。
摄影:王徐峰
舞台摄影师、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艺术硕士。2016 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摄影)项目资助。
展览经历:2017 年10 月在Columbia College Chicago(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举办中国舞台摄影师联展; 2017 年10 月在陕西大剧院举办舞蹈摄影作品展;2016 年12 月在北京舞蹈学院举办舞蹈摄影作品联展。
主要摄影作品:赖声川话剧《如梦之梦》《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等;李云迪世界巡演;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花木兰》《杜甫》《沙湾往事》《草原英雄小姐妹》《唐卡》等;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歌剧《图兰朵》《卡门》等。
平面设计:刘仙临
中国东方歌舞团设计师。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多次参与文旅部以及各国家级、省级电视台、艺术院团演出活动,担任媒体宣传策划及平面设计。
主要平面设计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杜甫》《骑兵》《打金枝》;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蹈剧场《yào》《遥遥南水》;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话剧《清明》;晚会《十二生肖》《美丽中国》;音乐会《谷建芬新学堂歌音乐会》;电影《白门柳》《怪咖双雄》;音乐单曲《我的绿水青山》、《仙才叹》等。
- 领衔主演
王佳俊 饰演 李侠
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艺术总监助理,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主要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野斑马》《天边的红云》《霸王别姬》《水月洛神》《舞台姐妹》《一起跳舞吧》等;舞蹈《走向太阳》《当代节奏》《阿里郎》《国风》《翻身农奴》《上海往事》《舞者别恋》《火凤祥云》《根之雕》《擎天一柱》《金鹏》《陶山醉梦》《蒲公英》等,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个人表演金奖、第七届华东专业舞蹈比赛表演金奖等专业奖项。
曾荣获首届“华东舞蹈之星”、“上海市十佳优秀舞蹈工作者”、“全国艺德标兵”、“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工匠”、“上海市青年文艺家”。
朱洁静 饰演 兰芬
- 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团长助理,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毕业于上海市舞蹈学校。
- 主要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霸王别姬》《天边的红云》《野斑马》《舞台姐妹》《一起跳舞吧》等,舞蹈《根之雕》《语丝》《国风》《当代节奏》《中国扇》《火凤祥云》《秀色》《夜深沉》《舞者别恋》《静飞》《弄清影》《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等,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第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表演金奖、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个人优秀表演奖、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个人表演金奖等专业奖项。首届“上海市十佳优秀舞蹈工作者”、“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配角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演员”、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艺德标兵”、“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 “上海市青年文艺家”。
侯腾飞 饰演 李侠
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主要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天上的风》《野斑马》《霸王别姬》《花木兰》《天边的红云》等;舞蹈《无极》《冲》《早春二月》《高原春风》《弄清影》《舞者别恋》《雁北归》《蒲公英》等,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群舞A组金奖、2008 年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比赛一等奖、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表演金奖、2010年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比赛金奖、2014 年华东专业舞蹈比赛表演金奖等专业奖项。
曾荣获首届“华东舞蹈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王景 饰演 兰芬
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国家二级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主要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野斑马》,舞蹈《花儿》《蝴蝶春情》《司岗里的呼唤》《净途》《一抹红》《茶山情歌》《上海往事》《天鹅》《傣家的女儿傣家的雨》等,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金奖、2010 年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比赛表演金奖、2012 年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比赛表演金奖、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金奖等专业奖项。
方文 饰演 李侠
主要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舞蹈《母亲的麦田》 《月亮》《康巴汉子》《盘铃渡生》《战马》《雁北归》等。
曾荣获2014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比赛表演二等奖、2015上海市新人新作专业舞蹈比赛一等奖、2016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比赛组委会大奖、2020入选首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
毕然 饰演 兰芬
主要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霸王别姬》《天边的红云》《野斑马》《朱鹮》 《青衣》《红幕》《闪闪的红星》等。舞蹈:《罗敷行》《不能放弃》《上海往事》《夜深沉》《秀色》《秋日》等。
曾获得第九届桃李杯金奖 、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优秀作品奖、上海文广演艺之星。
韩睿泽 饰演 李侠
主要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霸王别姬》《野斑马》;舞蹈《梵尘涟梦》《禅定》《母亲的麦田》《腾》《龙飞凤舞》《田横五百士》《半个月亮》《鸿雁》《康巴汉子》等。
曾荣获2017年上海市新人新作舞蹈比赛新人新作奖、第七届华东舞蹈表演二等奖、荷花杯终评展演、全国舞蹈展演第12届桃李杯展演。
徐莹 饰演 兰芬
主要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朱鹮》《霸王别姬》《野斑马》;舞蹈《秀色》《月下楼兰》《长恨》《祈粒》《龙飞凤舞》《一抹红》《富贵图》《花儿》等。
曾荣获上海市新人新作舞蹈比赛新人新作奖、荷花杯终评展演、上海市新人新作优秀作品奖、上海新剧目评选优秀作品、第十一届桃李杯优秀作品展示、上海市汇创青春获得优秀作品奖。
媒体报道、评论:
1、看看新闻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从本月初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摘得文华大奖以来,成为申城舞台最炙手可热的演出。连日来,这部红色舞剧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连续上演16场,一票难求,仿佛一道红色电波,激起了无数观众的爱国情怀。
舞台上,当地下党员"李侠"明知即将被捕,依然平静而坚定地坐在发报机前,敲出最后的红色电波,一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在黑色幕布上熠熠生辉,全场掌声雷动。
剧场外的海报墙前,人们久久驻足;红色的背景板下,党员群众纷纷留影。
“确实自己蛮受震撼的,也觉得自己作为一个青年党员,也确实给了我很多力量”,党员们纷纷表示,“更坚定了理想信念,就是它说的‘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这句话说得非常好。”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讲述李侠与兰芬夫妇,在上海的潜伏生涯,他们每天行走在生死边缘,秘密用电波传递着情报。英雄们从未动摇的信念、从未暗淡的理想之光,引领观众回望历史。
该剧的主创团队就是一群年轻人,面对用舞蹈讲述红色谍战题材这一中国舞剧史上"极限挑战"般的难题,在历时两年多的孵化研讨,150多天的艰辛创制历程中,他们查阅了无数革命历史资料、历经十多次赴上海红色教育场馆创作采风,20多次研讨论证,用中国舞蹈人不忘初心、继承革命精神的使命和担当,投身创作中。
总编导周莉亚说:“我们塑造的这帮人他们的年龄几乎是和我们同龄,把我们的灵魂和那一辈先烈的灵魂,同时去对话。”
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摘得文华大奖后,这部主旋律大剧更是一票难求,不断加场。从6月20日到7月3日,演员们要连演16场,很多人经常一天连跳两场,在如此高强度演出的同时,今天一大早,上海歌舞团30多名党员又来到龙华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因为要演好这段历史,必须更深入走进人物内心。
“这位就是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以他为原型,他就是在上海解放前的20天被杀害的。”展厅里,李白与家人的合影、李白生前用过的工具,每个细节都让大家印象深刻。尤其是李白肖像画上这句"永别了,同志们",与舞剧的高潮点正好吻合。侯腾飞是剧中扮演李白的B组男一号,如今他是入党积极分子,他说:“今天也是加深对党性的学习,加深对人物的了解,我更看重是信念两个字。”
而更多在"电波"中倾情献演的党员们,也感受到了重温历史带来的内心力量。这样的力量会赋予艺术表演更大的张力。
“那个时候先烈的英勇,我们铭记在心”,演员兰浩说。
“当我们最后一幕一起冲向台口的时候,望着天上的时候,心里触动特别大,给我心灵上洗礼”,演员黄乐乐说。
“慢慢知道原来有那么多人,是初心不改的。最终打动人的东西还是基因里那种所谓我们说的唯爱与信念永存的东西,在舞台上能够与我们剧中所描写的这些革命烈士,哪怕有一刻在舞台上可以与他们高贵的灵魂对话,就不枉我们创作这部戏的初衷”,总编导韩真表示。
“我觉得我的生活更加有意义,自己的生活更加有厚度,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来得那么简单,所以非常珍惜这一切”,李侠扮演者、主演王佳俊表示。
“我们能做的就是戒骄戒躁,潜心继续创作出更多深入人心、直指人心的艺术作品,//把上海这个城市的红色基因、红色血脉,在今天得到延续”,女主演朱洁静说。
在创排的过程中,《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历了无数次头脑风暴,主创们也一次次奔赴中共一大会址、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龙华烈士陵园、李白;烈士故居等地采风,深入挖掘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文化基因。也因此,在这部红色舞剧里,英雄栩栩如生,崇高自有人性,革命依旧动心,创作团队用压抑不住的当代激情,与李侠等革命党人真诚对话,完成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致敬。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章海燕 实习编辑:李宇雯)
2.解放日报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功背后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桐 日期:2019-10-10
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演员表演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开栏的话
五年前的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即日起本报推出“为人民抒怀——上海文学艺术成果巡礼”系列报道,聚焦这五年来沪上文艺创作演出再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
■本报记者 吴桐
西安、成都、呼和浩特、宁波、苏州、郑州、临沂……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全国巡演已进行了两个月,几乎场场爆满,多次加演仍一票难求。每每散场,总有人在热烈地讨论剧情,有人忍不住热泪盈眶,有人掏出手机忙着在微博上发表评论。
孙道临主演的同名电影珠玉在前,使这部旧题材的红色舞剧在创作之初不被看好。没想到,它历经两年悄然酝酿,首演后一鸣惊人,不仅获得了“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更赢得了市场的青睐,许多“90后”“00后”自发“二刷”“三刷”。到今年年底,《永不消逝的电波》将演满100场,演出邀约更是排到了2021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五年来,文艺创作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便是令人惊喜的收获。正如总书记所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文华大奖”评委、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林宏鸣评价说:“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典范之作,是代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成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诚意之作,是一部既能获奖又有市场的难得佳作。”这样一部作品,在创作、制作、演出、推广等环节,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为年轻人创作,为未来创作
这部致敬英雄、传递信仰的红色题材舞剧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一支年轻的主创团队功不可没。总编导韩真、周莉亚,作曲杨帆、服装设计阳东霖等主创都是“80后”。韩真说:“我们年纪相仿,审美和思维频率非常接近,大家的创作态度都非常‘拼’,一起经历了无数次头脑风暴,无数次推翻重来。”
要吸引年轻人,靠的不是媚俗迎合,而是大胆的艺术创新。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专家研讨会上,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说:“这部作品将戏剧和舞蹈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示范性的高度,完全可以被写进舞蹈学院的教科书,展现出当代舞剧创作的美学新精神。” 下转◆8版(上接第1版)《永不消逝的电波》突破了舞剧“拙于叙事”的短板,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26块可移动的景片,在电脑编程的调度下,腾挪旋转,配合多媒体投影,实现了不同场景的转换。编舞也十分当代,为红色题材赋予了青春气息。
第二幕“弄堂旗袍舞”是整剧的华彩段落,女演员们摇着蒲扇,伴着《渔光曲》起舞。作曲杨帆选择对上世纪30年代电影《渔光曲》中的主题曲进行再创作,既怀旧又新颖。这样一个美好的段落,竟让不少年轻观众看得泪流满面。
“每一代观众都有每一代观众的审美。”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说,“我们必须为年轻人创作、为未来创作,才能实现真正的飞跃。”
把握创作规律,坚持艺术自信
舞蹈评论家方家骏认为,目前国内舞台不缺好的导演,但好的制作人十分稀缺。国有文艺院团推出的作品,院团领导往往充当制作人的角色,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这个制作人却是名副其实。不少原创作品请来实力雄厚的主创,但由于制作方没有足够能力形成制衡格局,出现问题也没有及时的纠错机制,导致了作品最终的失控和失败。“一个好的制作人要把握好文艺创作导向,要有广泛的资源和人脉,要了解市场,还要具备艺术鉴赏力,有提出独立见解的话语权。”方家骏说。
文艺界为评奖赶工,粗制滥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只有怀着不计时间成本,为艺术全力以赴的工匠精神,才能出好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历经两年多的选题孵化和研讨论证,150余天的排练,既有争分夺秒的紧迫,又有小火慢炖的从容。在歌舞团排练厅的墙上写着这样一行字:“时间只记住精品,艺术永追求一流”。《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组每天排练12个小时,常常是几个排练厅同时开工,与时间赛跑。前3个月,所有的双休日和节假日,大家没休息过一天。
去年12月试演后,《永不消逝的电波》紧接着召开研讨会。获奖后在全国各地演了数十场,在实践中不断接收专家和观众的反馈。陈飞华说:“我们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但修改不是闻风而动,要经历沉淀。我们会坚持自己的艺术判断和艺术自信,大胆往前走。”
竞争出人才,磨练造明星
电影演员潘虹在看完《永不消逝的电波》后曾感叹:这些舞蹈演员怎么那么会演?用海明威的话来形容,整部剧如同“一席流动的盛宴”,如果它是一部电影,每一条,每一帧,都舍不得剪掉。
几乎每场演出后,《永不消逝的电波》主演王佳俊和朱洁静都能在散场时遇到等候已久的观众。这样“流量明星”的待遇,王佳俊当年在参加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时也没有过。此外,剧中女特务、小裁缝等角色的塑造,几个群舞段落的精彩表演也让观众津津乐道。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成功并非偶然。”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说,“上海歌舞团多年来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一团一策’改革提供了经济后援,演员收入和住宿有了保障。同时,科学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培养出了成熟的演员梯队。”
从2008年起,上海歌舞团在国内率先实施演员艺衔制。一年一度的考核评出领舞、独舞、首席、荣典·首席等艺衔档次。《永不消逝的电波》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是两三个演员同时准备,谁演得好谁上。王佳俊和朱洁静虽是舞团的“荣典·首席”,但他们的角色也不是一早定好的。朱洁静觉得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一切只能从头再来。王佳俊更是在4个月排练结束时,才真正被确定为“李侠”的A角人选。他们都经历了自我重塑的痛苦过程,才有了舞台上有血有肉的角色,以及艺术生涯的又一次飞跃。
眼里有市场,心中有观众
早在2000年,与上海歌舞团合并前的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推出舞剧《野斑马》,就获得了全国性的声誉,演出超过200场,并多次走出国门。首演于2006年《天边的红云》,曾获“五个一工程奖”。首演于2014年的《朱鹮》,成为舞蹈界一部“现象级”作品,获“荷花奖”,迄今演出250多场,曾登上纽约林肯中心的舞台。本月,《朱鹮》首次赴韩国演出,明年将进行第四次日本巡演。过去5年,上海歌舞团累计演出场次近900场,商演收入超过8000万元。他们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冲突,“鱼和熊掌”也可兼得。
上海歌舞团副团长刘奎丽告诉记者,《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前,并没有进行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而是一心扑在作品上。然而在创作之初,市场营销团队就和主创一起准备了丰富的宣介资料,为后续市场推广做了充足准备。
一组“旗袍女人”宣传照,一经网络曝光,就引发了大量转发。每一张照片,都经历了对服装细节、演员妆发、灯光氛围的反复讨论和尝试。编剧罗怀臻说:“这些照片让人想到陈逸飞的画作。它们甚至可以脱离舞剧,被当作艺术品挂在客厅里。”
一段97秒的视频宣传片,在微博上播放次数超百万。正是精确到“秒”的精心设计,才让《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网红”。这说明,互联网时代,在艺术细节上做到极致,比事先空洞的吆喝有效得多。
《永不消逝的电波》让人看到,只要敢于攀高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可以达成有机统一;只要心中有观众,主旋律作品也可以深入人心。希望《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经验,能给文艺界一些启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各方评论
专 家 点 评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构思新颖别致,情节扣人心悬,场景变换多样,在舞剧的戏剧性、舞蹈性和音乐性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坚定人们的信仰与追求,满足灵魂的高贵和伟大。
——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刘文国
用舞剧来讲述一个共产党人的故事是一个特别大的考验,这个剧特别大的成功就是这么一个具有精神价值、重大的主题,可以让人相信,而且能让人流泪,所以我很振奋。这部剧将戏剧和舞蹈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具有示范意义,可以当作案例来带动整个中国舞剧的创作,完全可以被写进舞蹈学院的教科书。巧妙空间的变化,大胆的设计和敏感的捕捉,由舞蹈的人体变化出来的空间,和灯光、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需要很好总结的当代舞剧创作的美学新精神。
——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冯双白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舞蹈在中国是独领风骚的,后来逐渐衰落了。近几年上海歌舞团以系列的作品展露出上海舞蹈重新辉煌的势头。《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我有限的中国舞剧的视野中我认为是第一。
—— 著名舞剧编导 应萼定
这部剧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突破了舞蹈人物的类型普遍的现象,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另外,这部舞剧在文本、编导、舞美、音乐、布景、道具等各个方面融合的非常巧妙和自然,节奏、气氛、情绪的渲染非常吸引观众。
—— 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教授 林宏鸣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对舞剧观念的更新换代,剧中的灯光、舞美、服装都非常有上海味道,主创团队对于上海形象的捕捉非常准确。从首次演出能够在这么频繁的场景切换中间配合的这么好,演员完全没有生疏感,大到灯光、音乐布景,小到一件衣服、一双鞋的颜色,色彩的准确,我觉得跟艺术上的严谨很有关系。这部作品是奔着精品去的,下一步打磨过程中,希望我们主创团队不要给自己设禁区,大胆尝试,可能我们的路会更宽一点。
—— 戏剧评论家 方家骏
看完这个戏之后,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整个舞剧给我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感受。这部舞剧讲述的是一个复杂的故事,舞蹈语言如何展开、诠释,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在我看来两位年轻编导做到了,而且非常符合当下这个时代背景。这部剧的舞台呈现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影像、音乐和舞美道具上的运用,能够很好的衔接成为一个整体,非常的高级。
—— 《中国艺术报》新闻部副主任、文艺评论家 郑荣健
这部《永不消逝的电波》用两个字来形容感受,就是惊艳,这是一部非常有意境,很有味道的作品,这个味道跟意境源自舞美、国际化视角搭建,很多因素让我有了这样江南的味道,上海的味道,能够代表上海的红色题材。我觉得这部剧对主旋律题材的表达完全是一种创新,非常有新意。
—— 《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阎小娴
看完很激动,这部剧让我对舞剧产生了兴趣,原来舞剧可以这样讲故事,可以这么带给人艺术的感动。《永不消逝的电波》让我看到中国这么多优秀年轻人和作品的内核和内容,舞美、灯光配合起来是相得益彰,也让我愿意相信真的有人更加认同红色文化内在的信仰。这部剧很好的做到了弘扬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上海文化,所以我个人非常喜欢。
—— 《中国文学报》记者 金莹
我很喜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个作品的整体概念,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去大力推广的舞剧。这次上海歌舞团以全新舞台演绎方式展现这样的红色题材,并且可以打动每个年龄层的观众,让大家了解、关注那段历史,给大家带来心灵的冲击,我认为特别好。
——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王延
主 创 发 言
感谢这么多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所有的善意我们都能感受到,艺术作品创作过程应该是非常个体的,但是创作出来的作品价值,它的精神层面一定是普世的。我们会带着一颗敬畏之心,用最大的至诚和尊重看待那一代人的回忆,在座所有老师的意见我们都非常看重。我们会带着“爱与信仰”去修改提高这部作品,希望它能够更好。
——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总编导 韩真
我们作为创作者能够得到来自老师们和团队的信任,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最幸福的。老师对于我们所有的意见,不管是认同还是提出的修改建议,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在接下来的修改中,我们会对专家和老师们提出的意见深思熟虑,秉承认认真真做作品,认认真真做事情,很认真的对待这部作品。
——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总编导 周莉亚
观 众 评 论
我是从事公安工作,所以对红色题材有天然的情节。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看完这部剧的感受:我们抄了一年的政治学习笔记,可能抵不上我们坐在剧场看两个半小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我觉得这部剧超越了传统舞剧的表现形式,电影语言的运用给了我很大的心灵冲击,用让当下年轻人更好地接受红色教育的方式弘扬主旋律,这个特别好。
—— 观众代表
作为90后,我对这段历史是陌生的,但我有幸看了两次这部剧,第一场我是在后排看的,最直观的感觉是真的非常好看,舞美、服装、音乐这些结合的非常好。第二场我是在最前面看的,我整个人和演员几乎是在同步进行的状态,下半场我基本上是哭着看完的。到现在我也会很避免回想一些剧情,因为想起来就莫名其妙想哭。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这段历史,对于90后来说非常重要,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 观众代表
作为一个80后,对这段历史相对了解一些,小时候也看过电影。一开始我不担心剧情不好看,只担心会不会不够美,但是看完一遍之后,《渔光曲》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就戳中了我的泪点,它勾起了我作为上海人的童年记忆,所以非常有感触。而且这部剧不同于舞剧《朱鹮》,《朱鹮》很仙,《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次就落地,演员们的演绎非常棒,一开始就让观众感受到了地下革命工作者的睿智和坚定,这个特别好。
—— 观众代表
一出剧啊!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演员自己。红色基因的生命密码吻合了!
—— 观众代表
力荐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有时肢体语言比台词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不愧为艺术再创作的楷模,达到了舞蹈表述的最高境界。
太精彩了,回味无穷。
—— 观众代表
好的舞蹈胜过任何形式的语言;好的舞剧胜过任何形式的戏剧;这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舞剧,我认为它是一部以意象呈现为主要手段,追寻舞剧本体特征和叙事方式的“真舞剧”。祝贺韩真、周利亚又一部力作问世,也敬佩上海歌舞团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精神!
—— 观众代表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条理分析的非常合理,舞台的运用空间很多维,舞台释放的很巧妙。不同于一些太强调特效和哗众取宠的国内剧,我第一次看完之后就深深地被打动,它拥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我也一直在跟朋友们不断宣传,因为我觉得太好看了。
—— 台湾同胞
“红色题材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蹈语汇如此具有想象力和时尚感超出了我的想像。它不仅融合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内涵,而且用了很多现代视觉手段,包括电影的叙事风格,灵活的舞台调度,编舞及舞蹈表现都很不错。其中地下工作者被枪毙的那场令我印象深刻,烈士的鲜血被多媒体渲染得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十分震撼。稍遗憾的是音乐自始至终高亢激昂,如果李侠夫妻双人共舞那场音乐是婉转舒缓低吟的音乐可能更打动人心。”彩排时记者采访我,如是表达了自己的观感。
—— 崖丽娟
严谨;精致;经典;海派;信念❗️从没想到一部以舞剧的艺术形式呈现的红色经典剧能如此震撼。舞台上所能呈现的空间能有多大?这部剧的所有都让我出乎意料,惊叹❗️无数次被感动...无论是舞台上的舞者还是幕后的创作者都能让我看到两个字“信念”。让一个看过也拍过粗制滥造电视剧的我真觉得有点惭愧...《永不消逝的电波》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一部值得永存的舞剧。
—— 李宗翰
年青人都会喜欢!因为他们的身上有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者的基因,只需生命秘码吻合。昨晚我一发微信朋友圈,我的年青人都会喜欢!因为他们的身上有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者的基因,只需生命秘码吻合。昨晚我一发微信朋友圈,我的年轻朋友们都被我调动起来了!陈敏杰年轻朋友们都被我调动起来了!
—— 陈敏杰
评 论 截 图
——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胡劲军
—— 观众代表
—— 观众代表 编剧王丽萍
—— 观众代表 张局长
—— 观众代表 文婷
—— 编剧 罗怀臻
—— 观众代表 佛系菲菲头
—— 观众代表 云丹风清
—— 观众代表 尹海明
—— 观众代表白马黄惠民
—— 观众代表 孙明章
—— 观众代表 金韵.阿兰德龙
—— 观众代表 李丹
—— 观众代表CJY
—— 观众代表 史曼莉
—— 观众代表 阿措措是汀院小柠
—— 观众代表 沈建中
—— 观众代表
—— 上海歌舞团演员 王景
—— 观众代表 雷鸣
—— 观众代表
—— 观众代表 张奕
—— 观众代表 毛蟹炒年糕
—— 观众代表
—— 观众代表 香草蛋奶冻
—— 观众代表 usagi1122
—— 观众代表 李赟
—— 观众代表 猫猫
—— 观众代表 Wwbb27149
发起人 | 日期 | 主题 |
---|
登录后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