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韵律——邹明 庄凯老建筑测绘展
主办:  良友书坊
日期: 2021/7/4--2021/8/4
地点:良友书坊·中心店
报名购票:>>报名购票链接

维克多·雨果曾言:“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对青岛而言,早期的城市建筑,不但掩映着曾经的历史,更奠定了一座城的美学基调。邹明与庄凯两位独立设计师所进行的历史建筑测绘工作,则堪比中世纪的“缮写士”——蕴含着“艰难与狂喜”的追求,终因专注而趋向神圣。
7月4日下午15时,“韵律——邹明 庄凯老建筑测绘展”将在良友书坊·中心店正式启幕。欢迎驾临。


 展览时间

2021.7.4 - 8.4


展览出品

良友书坊文化机构


展览策划

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



|  目录  |
1.  展览前言 · 情感的图景
2.  设计师简介
3. 述评:感知老建筑的设计文化
4. 部分展览作品
5. 特邀出品:金步松 炫彩“圣保罗”
6. 史述:建筑师尤力甫





前言·情感的图景

策展人/臧杰

关注青岛历史建筑测绘,源于一本叫《近代建筑测绘实例》的书,里面涉及了正阳关路6号甲、正阳关路10号、汇泉路20号三座青岛别墅建筑,正阳关路6号甲的设计师为法国建筑师白纳德,正阳关路10号、汇泉路20号则出自更为知名的德国建筑师毕娄哈,后者在青岛的代表作是位于浙江路的圣弥爱尔大教堂。书中除别墅建筑之外还收录有对公共建筑欧人监狱和工业遗产建筑青岛啤酒厂早期厂房的测绘成果。

这本由两位太原学者编著的著述,最初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查询得知,原来是青岛市房产经营公司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的勘察设计项目,最终的中标人也是山西的一家古迹保护修复有限公司,故而,此书作为项目成果的意味不言自明。也就是说,无论它的工作专业度如何,它最终的表现都更接近于一个项目。

但由之也使我对青岛历史建筑的实地测绘有了一些额外的关注,直到2020年看到邹明和庄凯二位青岛土著的工作。他们没有抱持任何项目的欲念,在丈量与绘制间,用笔墨和理性描划着建筑的图景,更重要的则是,我在浮游于这些图景的上方,看到了情感的图景。

邹明(左)&庄凯(右)

他们幼长于大庙山一带,沿着热河路的上坡,就是他们首先测绘的圣保罗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十字架,会在上坡的过程中升起来,然后是塔楼,是主建筑本身,是砖红色的围墙……他们若爬上大庙山南望,则会从连绵的群山中率先看到观象山,看到山巅上石砌古城堡式的观象台,他们也会了然山下的圣保罗教堂在波螺蚰子改造前还清晰可见,那是山下的一团红色火焰,只是到了后来,才被一层层居民楼遮蔽在东西快速路的延长线上。

他们所做的这些工作进入良友书坊展场,大约经由了一年多的时间,其间,我们在多次讨论中试图发掘与呈现测绘的意义——

一座历史建筑为何看起来美观舒服,这里面隐含的设计美学是什么?建筑何以能被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在堆砌舒张的过程中,有没有潜藏着音程的魅力?作为典型的公共建筑,它和城市地形、道路的规划,和社区的生成有着怎样的关联?

深究这些疑问的原因,则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建筑之美的深意在哪里,它如何协调在市街的规划中,为何能持续显示自己的历史能量和热量;同时也昭示未来,任何新建与改造,不能以一个“风貌协调”的标准掩盖一切。比例对不对?美学秉持有没有?能否融通于整个历史城区的韵律和节奏中?所有这些问题,也都将是通过展览和沙龙共同作回应的所在。

而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他们也对良友书坊所在的刚刚度过百廿生日的胶澳邮局旧址,做了两处门扉的测绘,既呈现了一个进入的隐喻,也明晰了无论为胶澳邮局旧址作设计的德国建筑师,还是为圣保罗教堂作设计的俄国建筑师尤力甫,它们在追求圆的完美时竟有着惊人的一致,这两座建筑的空间线段比,都隐含着音乐的和弦变化。其间的文化遇合与美学遇合,既像不期而遇,又似久别重逢……

我想,放下所有功利,为美作证,为神圣作证,大概正是他们这份工作无声的诉求,也以此作为这个展览的诉求吧。





设计师简介

邹明&庄凯,独立设计师。生于1960年代末期,幼长于大庙山一带,均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1994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事设计实践二十多年,2019年共同致力于测绘青岛系列老建筑 ,合作的“设计战疫”曾获得设计竞赛医疗建筑类奖。

邹明(右)&庄凯(左)





述评:感知老建筑的设计文化

文/邹明 庄凯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它的美丽不仅在于他的海,他的山,更来自于多姿多彩的城市建筑风貌,城市如人,人如城市,人和城市共同形成了青岛的城市性格。  
建筑是人们记忆的载体,是生活的舞台,是一部砖石的史书。久有测绘青岛经典老建筑的想法。在2019年秋,我们二人都从事设计工作20多年后,机缘巧合,开始了此项工作。测绘的建筑圣保罗教堂位于胶州路、热河路、江苏路、上海路,观象二路交汇处的高地上,是多条街道的对景,形成经典的城市景观。在老青岛人的记忆中,从“波螺油子”折弯处往走上坡,正好先看到这组质朴典雅的清水砖建筑,此组建筑的建筑师是二十世纪初出生于俄国的尤力甫,他于1920年代来到青岛,在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约二十年多间设计了一系列多种类型的建筑作品。圣保罗教堂是建筑师尤力甫在青岛设计的重要作品之一。测绘过程中对此建筑的基本要素和概念逐渐有了基本的分析和解读。整组建筑由基本的几何形体圆形,方形和三角形构成。

圣保罗教堂
鲁东信义会五十周年纪念特刊1948年资料照片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球体是完美的,因为它是“将一切形体包含在自身之中的形体,从中心到边缘方向都是相等的距离。”圆形可以外切正方形或内接正方形,公元前300前后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对之前的几何学加以系统化的总结和阐述。在中国古籍里也有外方内圆或内圆外方的图形。在古希腊建筑上基本几何形式也有完美的体现,如雅典卫城的巴特农(Parthnon)神庙是由完美的比例构成,如屋顶的高度与屋梁的长度具有黄金比,整体是由矩形,三角形的不同比例组合构成。并且有好多的建筑细部处理,使之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如底部台阶水平长线条中部的轻微上弧,圆柱和内墙的外面内收倾斜;多立克圆柱柱身和柱头的凸曲率。圆柱间隔的差距与圆柱直径的比例联系。单个圆柱由柱础或基座、柱身和柱头依次组合形成,并由这些要素的内在比例关系形成古典主义的柱式(Order)。多立克柱式也可以看作成年男性人体比例,柱身高度是圆柱直径的6或7倍,如有战士般的威武和英姿。爱奥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也通过各自不同的柱式关系体现自身的风格。古希腊雕像米洛的维纳斯的重要比例亦蕴含黄金比。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及同仁当年在营造学社测绘的一系列中国古建筑并总结的一张图上有“中国建筑之‘ORDER’•斗拱,檐柱,柱础THE CHINE SE ‘ORDER’”说明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探究了中国古建的构成秩序,中国木构建筑文化同样具有博大精深的自成体系的比例和尺度关系,而且不同朝代会有不同朝代审美比例体系。中国画论中同样有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的理论。古希腊的结合地形而建的剧场是圆形的并包含数次旋转的正方形,且蕴含良好的比例关系和优秀的声学传达及音响效果。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建筑万神庙,由一个标准半圆球体和一个圆柱体叠加组成,内含一个标准的43.3米直径的标准球体。古罗马时期,有一位建筑学家维特鲁威,他写了著名的《建筑十书》,书里对人体比例做了经典的描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设计师、建筑学家、机械家、解剖学家、军事工程师达•芬奇画了著名的素描手稿“维特鲁威人”,手稿中对人体比例做了精确完美的几何和图形描述,是比例的和谐准则,人体自古以来也是东西方度量单位的基础。几乎同时代的德国画家和雕塑家丢勒也精细测绘了成年人和儿童的人体比例,并经分析得出他的近似黄金比的比值。文艺复兴时期也产生并完善了透视法和多种数列体系。达•芬奇说相同的和谐也贯穿在音乐和透视空间。空间的创造会产生线段的长短比。在弦乐器如鲁特琴、吉他或提琴中,弦长(长线段)的通常音低,弦短(短线段)通常音高,如两根琴弦在同样的条件下震动,一根琴弦长度是另一根的一半,短的琴弦发出的音高比长的琴弦发出的音要高出一个八度。这样的琴弦长短比率也可以对应到建筑空间的线段比例。那么也可以这样理解为演奏吉他和提琴就是不断的有规则的用手指分隔琴弦(线段)的过程。泛音效果的演奏又是一种琴弦(线段)分隔方式。竖琴是已经分隔好琴弦(线段)的弹拨乐器。钢琴是水平放置(三角钢琴)的类似钢制竖琴架并紧固琴弦(线段),然后加入机械联动装置到黑白琴键,通过演奏者的手指敲击琴键,对琴弦(线段)进行分隔来演奏的乐器,也是一种线段的音阶比。弦长(线段)通过演奏者或设计师的演奏或设计产生了不断和谐变化的和弦和线段的组合,进而产生了立体和空间的比例组合。这种和谐比例的分隔体现在建筑上形成“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邹明 圣保罗教堂钟楼测绘工作照
先以青岛圣保罗教堂观象二路外院入口的石砌拱形门洞为例,把多年的路面和院内地面的扰动及自身和重力变化忽略,入口的石砌拱形门洞的垂直两边和水平边相等,是一个正方形,在正方形两垂直边的顶部起半圆拱,半圆拱的高度是底部正方形边长的一半,构成是一个八度音程的关系。2021年6月间在良友书坊测绘的“青岛胶澳邮局旧址”,街角和书坊入口立面局部,两边垂直边线和上下水平边边线相等,是正方形,也同时符合一个饱满的正圆形。以底侧垂直线段和水平线段交汇点为圆心作圆弧线和拱门中心垂线相交可得拱高点,此圆的半径和立面圆的直径相等,也就是说此圆的直径比立面圆的直径大一倍,也就形成了一个八度音程的比例,建筑师用和谐的比例关系谱就一曲城市街角的百年歌唱。
在现代主义的时代,也产生了许多有着严谨优美比例的建筑。现代主义的大师勒•柯布西耶二战后对他研究了二十多年的比例体系进行了总结。他为之命名为模度(Modulor)。1933年他因这项研究成就获得苏黎世大学哲学及数学名誉博士学位。1948年后出版了《模度1》和《模度2》。其中包含“红尺”尺寸系列和“蓝尺”尺寸系列,可广泛用于建筑与机械。勒•柯布西耶将模度系列用于他经典的建筑“马赛公寓”等一系列建筑中,并将“模度人”图形用粗狂的清水混凝土浇筑在楼体外立面的门厅入口处。当代自学建筑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也被初期学习雕镂技术的勒•柯布西耶的思想所激励,成为世界著名建筑师。1946年,勒•柯布西耶与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会面后,爱因斯坦教授在给柯布西耶的信中对这个尺寸体系,进行了赞赏的评价。
我们测绘的由建筑师尤力甫设计的青岛圣保罗教堂的教堂主体空间高度和宽度相等,就是宽度内含一个圆形和正方形,长度是三个圆球体或正立方体。中间蕴含一条空间轴线在内部空间的西立面中心和内部空间的东立面中心,也就是轴线连接圆球体和立方体的中心点。主体空间内部的南北两个立面的出入拱门也蕴含一条南北方向轴线,也是动线。内部空间东西方向的一点透视中也蕴含投影和透视比例韵律的节间在其中。形成局部和局部之间,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在良友书坊测绘的“青岛胶澳邮局旧址”,街角和书坊入口立面局部,经过比例分析也内含和谐的几何比例。

庄凯 圣保罗教堂钟楼测绘工作照

即使建筑风格不断变化,其中所含的基本构成原理是恒久的。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中有这样的描述“我们所讲的关于这座教堂的前墙的这些情况,实际上应该说整座教堂都是这样。……这类艺术所保持的一切都存在于它本身,合乎逻辑而又自成比例。量一量巨人的脚趾,也就等于量巨人的全身了。……因此,在那些建筑物外表不可思议的千变万化之中,却依然存在着秩序和一致。树干总是一成不变,树叶却时落时生”。(译文引自陈敬容的雨果《巴黎圣母院》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测绘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当时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逻辑。建筑师尤力甫有着良好的古典建筑素养和自己特色的建筑语汇。以理想几何赋予建筑以优雅的比例、尺度和韵律以及空间组合,体现了建构的清晰。
本着学习设计文化了解设计思维和提高自身设计水准的初心,经历四个多月的现场细致测量,又经历数月的整理、绘制和分析解读,其间没有休息日,甘苦自知。同时也体会到当年营造学社的先贤们在极端困苦的情形下所进行工作的艰难与狂喜。由此也更加热爱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美丽的城市。










部分展览作品

圣保罗教堂北立面彩铅绘图


圣保罗教堂砖构造图


圣保罗教堂两点透视图


圣保罗教堂主堂内部西立面


圣保罗教堂内部一点透视图


圣保罗教堂纵剖面图


圣保罗教堂轴侧图


圣保罗教堂平面图


圣保罗教堂测绘现场稿 2019年


圣保罗教堂测绘现场稿三 2019年


圣保罗教堂测绘现场稿四 2019年


圣保罗教堂模型


圣保罗教堂模型


胶澳邮局旧址一楼(青岛邮电博物馆正门)立面图


胶澳邮局旧址一楼东门(良友书坊·中心店)立面图






特邀出品

金步松 炫彩“圣保罗”

金步松,1941年出生,浙江温州人。1960至1965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全山石先生。毕业后供职于青岛美术公司、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油画作品《孟良崮大捷》《第××个昼夜》《火中凤凰》等多次入选全国、全军美展。出版有《金步松油画作品选》《油画青岛Ⅰ》、《油画青岛Ⅱ》、《油画崂山Ⅰ》等。

青岛风光西洋味很浓,给油画的表现提供了丰富的元素,但她更是中国本土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情怀,这就是我描绘青岛风光所采用的艺术语言的原则。我认为画青岛风景,只要在形似的载体上,就可以不择手段地去宣泄所感受到的色彩,怎么画都不过分。

圣保罗教堂 布面油画 65×54cm 2003年

《圣保罗教堂》一画是从正面完整地描绘教堂的全貌,天空变幻衬托了这建筑历经年代沧桑、风云多变而依然屹立的心境。


融雪 布面油画 60×60cm 2008年

《融雪》作于08年冬。我从莱芜路吴县支路远眺教堂,以及地势自然引成的高低交错的民居,把青岛特色表达的淋漓尽致。教堂以它的独特,占领了全画的主导位置。
金秋 布面油画 130cm×130cm 2011年

《金秋》是《融雪》画作的变体画,《融雪》画作的余兴未尽,还有更多的话要说,3年后,重新构思,色调和表现手法都有新的尝试,画幅较大,较完整地表达出自己情感。

圣保罗教堂前的快速路 
布面油画 60×70cm 2012年
《圣保罗教堂前的快速路》是从上海路的角度去看教堂。视点较高,反映时代变迁中的教堂,以及视野明快、色彩饱满、空气清新的青岛风光。
我不是史学家,不是建筑师,也非诗人,我只是用油画家的眼光,用我的心去读懂这座城市,借助色彩和线条在画布上留下的符号表述我对青岛的情感,一种怀旧一种追梦。笔下的描绘欧陆风情的老建筑,是采用对圆雕素描习作的观察方法,围绕这幢建筑转,去找最佳画面。既把握多变的几何体的组合,更不能忽视建筑细节的表现,如塔楼、山墙、斜屋顶、架、门窗、花岗石饰面等。同一建筑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季节去观察它,揭开外面的植被,见到真面目之后再动笔作画,这样才能达到既真实又艺术。
——金步松




史述:建筑师尤力甫

(Wladimir Georg Yourieff)

文/王栋
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基•尤力甫出生于俄国一个传统的东正教牧师家庭。他的父亲格奥尔基•西蒙•阿玛尔•托帕克•尤力甫(George Simeon Amal Toparch Yourieff)和母亲安东尼娅•塔塔里诺夫(Antonina Tatarinoff)分别毕业于俄国著名的圣彼得堡大学和基辅大学,原本他们都可以在圣彼得堡找到一份舒适、安逸,并且报酬不菲的好工作,不过尤力甫夫妇的愿望是到乡下为那里目不识丁的穷人和农奴扫盲,因此他们去了位于乌克兰中部的Guliay Polye。1905年,尤力甫就出生在这里。在Guliay Polye期间,他的父亲协助教会工作,同时担任一所地方学校的校长,母亲也在当地从事教师工作。尤力甫毕业后进入了Krivoy Rog地质技术学院。 

尤力甫 当时青岛著名的外籍建筑师和工程承包商
平静的日子过了没有多久。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沙皇政权的崩溃,俄国也陷入了内战,由于父亲死于一场严重的骚乱,尤力甫不得不中断学业,去Krivoy Rog的铁矿充当矿工,每天在齐腰深的水中工作十几个小时。几年后,尤力甫随母亲来到青岛,投奔时任法国临时代办的舅舅亚历山大•塔塔利诺夫(Alexsander Tatarinoff)。此时由于长期在铁矿工作,导致脊柱受损,尤力甫来到青岛后身体几近瘫痪,不过这并没有阻止他通过函授继续进行学习,他从两所美国大学毕业并且拿到了工程学和建筑学的学位。在床上躺了两年之后,尤力甫得到了青岛著名的德国医生施密特大夫的帮助,终于得以康复。此后尤力甫先后在青岛的几家建筑设计公司工作,1935年他在栖霞路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次年他与亚力山德拉•拉宾•马雅可夫斯基(Alexandra Riabin Mayakovsky)结婚。

1948年离开青岛之前,尤力甫与妻子、母亲以及其他亲戚的合影
在青岛生活和工作的25年中,由尤力甫本人和他公司负责设计建造的房屋差不多有几百座,这其中既包括著名的圣保罗教堂、台东镇圣路德教堂、金口一路东正教堂等公共建筑,还包括八大关和太平角的许多私人度假别墅,如居庸关路10号、14号,山海关路9号、正阳关路19号、21号,函谷关路28号、嘉峪关路6号、17号,宁武关路1号等。尤力甫在当时所有由他建造的房子的主入口都留有一块刻有英文:“Build by W.G.yourieff R.A”(由弗拉基米尔•尤力甫建造)的铜牌。但遗憾的是,这些建筑上的铜牌都被破坏,至今已无从找寻……1948年,中国的内战使得青岛建筑业日益萧条,尤力甫被迫乘船远渡美国寻找机会,公司也由其弟代为管理。1956年,尤力甫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罗奥图(Palo Alto)定居,并在这里继续生活了43年,但他再也没有回到曾经生活过25年的青岛。1999年7月14日,94岁高龄的尤力甫平静地去世。

圣保罗教堂线稿

尤力甫设计的青岛东正教堂微缩模型


尤力甫设计的台东清和路青岛基督教信义会路德堂速写稿


栖霞路的尤力甫旧居,两座建筑均由弗拉基米尔·尤力甫设计建造。

2005年,恰好是尤力甫诞生100周年,在他曾经生活工作过的青岛,有关他的记忆早已远去。而在美国,Palo Alto市的居民们举行了非常隆重的活动,来追忆这位在当地曾极受尊重的逝者,在7月14日出版的Palo Alto日报上以“卓越的建筑师——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基•尤力甫”为标题的文章曾这样写道:“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基•尤力甫,一个在Palo Alto生活了43年的居民,1999年7月14日他94岁时去世。他出生在俄国,他的舅舅曾为俄国皇室罗曼诺夫家族工作,后来他的舅舅成为法国公民后并随之前往中国,那时他19岁。在中国生活了25年之后,他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并在1956年在金斯利街安了家,他在那里居住了43年。尤力甫是一个出色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并在Palo Alto的阿尔玛街拥有自己的公司-W.G.尤力甫建筑公司。他在莱顿街和和埃佛勒斯街之间建造了Palo Alto第一座住户共有式的公寓。他还设计了门罗公园的政府办公楼以及各地的商住房。他是Palo Alto共济会的成员,并与妻子亚历山德拉•尤力甫一起,为俄国1920年代早期因帮助饥民而著名的慈善基金会-南森基金撰写了一本书。这本书从俄文被翻译为英文和挪威文,并在挪威出版……”
“他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感到自豪。”尤力甫的朋友维吉尼亚•弗瑞说,“他亲切,有责任心,而且心思非常缜密……”他能说英语、俄语、德语、法语和汉语,喜欢古典文学而且能背诵部分俄国的古诗。一个叫爱德华•维滕贝格的朋友仍记得尤力甫的出色演讲和风格,以及说他在半个世纪里象朋友一样招待来自巴黎和美国艺术界和文学界的杰出人物。“在我看来,他是没落的俄国贵族中最后一个代表。”维腾贝格说,“准确地说,他就像是个生活在上个世纪的老古董。但他是个性情非常温和的好人。”
尤力甫故去后,他的书籍和资料由妻子和养子捐赠给了加州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登录后可发起邀约 此活动有0个邀约
发起人 日期 主题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