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默歌”——美术之家的退与进·贾波文献展
主办:  良友书坊
收费:免费
日期: 7/29--9/3
地点:良友书坊
报名购票:>>报名购票链接

7月27日下午3时,“默歌——美术之家的退与进·贾波文献展”将在良友书坊·中心店启幕。本场展览由良友书坊与青岛市美术馆联合出品,以美术家贾波及其父贾青青的创作与人生为线索,勾勒出两代美术工作者在时代洪流中的行走印迹。

从青青美术社到青岛美术公司,其过程中的时代转折和社会因素自不必言,而“美术之家的退与进”,仍蕴含着理想主义的表达——他们或许沉默,但从未停止艺术的歌唱。

作为青岛美术公司研究系列展的第二期,本场展览继续以家族谱系为路径,发掘和呈现青岛现代美术与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开幕来宾将获赠展册一册,欢迎驾临参观。


 展览时间

2025.7.27 - 9.3


展览出品

良友书坊文化机构

青岛市美术馆


展览策划

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


目录

1. 前言:以默为歌
2. 艺术家简介
3. 展册内页




前言:以默为歌

策展人/臧杰

以“默歌”作为这场文献展的名字,总让人想起贾波先生这一代人,沉默而勤勉,有自己的热爱与“歌唱”,但难以大胆地唱出来。因为后者,得卸却一切“包袱”,但他们不能,甚至习惯性的不能。

贾波是标准的“画二代”,其父贾青青在青岛工商美术界,是大名鼎鼎且具有开拓色彩的人物。眼下八十岁开外的青岛美术名家,诸多人都读过青青实用美术班。在1946至1958年间,这段时代的转捩期,一批年青人在这里借到艺术的种子,他们初始的愿望,就像学一门外语、考一纸驾照一般,是要有一技之长,要有一份赖以谋生的才能与手段。

青青实用美术班的发展与壮大,最初应合了青岛这座城市走向现代化的步伐,它是为都市工商业服务的;1949年后,又转而顺应了宣传的要求和做艺术工作者的需要,成为许多人改变命运的一条门径。

贾青青非科班出身,没读过国立艺专,甚至连京华、北华类的民间美术学院也没读过,他的老师梁坤生毕业于沈阳奉天美术专门学校。长岛人梁坤生回到烟台后就开办了坤生美术社,贾青青和后来同样以工商美术闻名的王珏刚刚长成青年时,成了坤生美术社的学徒,满师后,依照老师的路径在南大街开办了寿英美术社。

寿英美术社在抗战胜利后搬到了青岛,不久就变成了青青美术社。附设的实用美术训练班,培训与教学历练完全超越于原有的炭像工作室和印刷所设计室,而像吕品先生等西洋画家,又大多不触及工商美术。贾青青对户外广告、影院海报、舞台绘景、工厂商标、纸本印件,均来者不拒,所以他的工商服务和培训业务,显露出蒸蒸日上的势头。也可以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贾青青是风采十足、能量十足的。若非如此,文革甫起后,也不会把“画霸”的帽子扣在他的头上。尽管这个称谓载满了时代的恶意。但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他在这个行业里有着足够的权威性。

生于1938年的贾波,伴随着父亲健硕、潇洒的身影,开启了自己堪称幸福与顺利的少年与青年时代,一如他的本名“福来”。他最初虽未专心学画,但也耳濡目染,1954年,他在威海的海军青岛基地穿上了水兵服,后作为通讯兵复员转业至一机部北京综合仪器厂。在工会业余美术的实践中,1959年意外以“工农兵”的身份,考入了北京艺术师范学院(1960年更名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于1962年毕业。他的老师当中,在美术史中深有影响则很有几位,像卫天霖、张安治、李瑞年、阿老、邵晶坤,以及后来转入的吴冠中等等。

系统的学习与锻炼,使得贾波在毕业后转身教育行列,在房山北京第二工读学校任美术教师,1968年通过对调的方式进入了国营青岛市美术公司。这间公司与近在咫尺的青岛市美术设计公司全然不同,后者系由民办画社公私合营而来,是集体所有制,贾波的母亲徐学英最早代表青青美术社合并进了这间公司,嗣后,贾青青成为了业务一组的组长。

在红旗下,在新时代,作为从工农兵队伍培养起来的专业美术工作者,贾波似乎将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然而,时代不遂人愿。文革逆风狂卷后,贾青青在被关押审查的困室中离世。此时贾波还在忙着调动,回家奔丧时,父亲已不明不白地送到了火化场。贾青青的凄凉,给贾波及其家人带来的负担是沉重的。贾波的母亲徐学英为了不连累子女,一个人扛起了申诉的艰辛,她却嘱咐子女们沉默。

从贾波后来整理的父亲履历、书写的相关回忆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他压抑的深情,和力图为父亲恢复荣誉的无奈。而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贾波和弟弟妹妹们承受过什么,很难说清。在青岛工艺美术学校读书的妹妹贾小红,永远无法忘却父亲挂着大牌子在青岛剧院接受批斗的情形,坐在同学中间,她如坐针毡,而那份恐惧,成为了多年都难以抹却的恶梦。

贾波是热爱唱歌的。他的放歌,喑哑为沉默之歌。回到青岛后,贾波在美术公司的埋头苦干,使得他有了好人缘。他温柔敦厚的性格,也与一些个性张扬的同事颇有些不同,缘此,贾波后来也出任过公司的业务经理。

从贾波存留的文献中看,在美术公司工作期间,他的创作和设计有着自己的饱满,尤其在科普美术方面,他曾经企图开一方天地。而职业习惯,让他几乎走到哪里都会带着速写本。只是,与父亲的勇猛无畏不同,独立面对时代和现实的姿态,至少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已无法复制了。

他经历了美术公司的辉煌年代,当然也见证了因为单位归属变动后的分流与没落,最后他选择在对外供应公司栖身。

离开了专业美术岗位,伴随着时代的演进,他的心愿变成了多带几个学生,多上几节课,在画画之外,也多唱唱歌。

而他的艺术理想,存留于各种讲义与笔记间。2007年,他开始奋力于筹备一场个人画展。未成想却倒在了这条路上。

贾青青和贾波的历程,让人看到,任何生命的背后都有一个时代。

这不好摆脱,这无法摆脱。



艺术家简介


贾青青(1913-1968),原名贾广寿,烟台福山人,1934年在坤生美术社学习绘画,1937年在烟台创办寿英美术社;1946年到1958年,在青岛开办青青美术社,系青岛工商美术的开拓者、教育家。主要作品有《青岛之晨》《把公路修进太行山》《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多炼钢铁、支援农业》等。


贾波(1938 - 2007),原名贾福来,生于烟台,长于青岛,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先后在部队、工厂、学校、美术公司从事美术工作四十余年,曾任青岛美术公司业务经理,高级美术师。擅长油画。主要作品有《北京站》《哈尔滨喇嘛庙》《长城初雪》《繁忙的渔港》等。



展册内页



















登录后可发起邀约 此活动有0个邀约
发起人 日期 主题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