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你的行囊里装回了怎样的风景?
是相机里定格的山水,还是行李箱上崭新的邮戳?我们奔赴远方,试图在位移中寻找一种确证。然而,当行旅归于日常,那份渴望被洗涤或安放的心,是否真正的抵达?
而在一卷卷诗册中,那些长衫飘飘的身影,似乎拥有另一种关于“抵达”的密码。
他们启程,便是将生命抛入一幅流动的画卷: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他的船行于昼夜之交,在青山绿水的寻常旅途里,却窥见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天地时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王绩《野望》
他在秋色原野上徘徊四顾,所见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那无所依凭的彷徨与自然光影融为一体,将个人的行旅孤寂,升华为对生命归宿的普遍眺望。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方泽《武昌阻风》
他被春风有意阻在途中,满腔归思化作滔滔江水。这场不得已的停留,反而让焦灼的情感拥有了磅礴的形态,困顿之处,竟成了诗情奔涌的源头。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李白《长干行》
虽是商妇的期盼,却道出了所有行旅的终点——归来。每一次远行,其最深的动力,或许正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让故人等待的屋檐成为风雨兼程的意义。
那么,在那些看似缓慢与不便的旅程背后,诗人的心灵是否反而走入了一个更为浩瀚与自由的维度?他们所凝望的,是否是我们今日虽步履不停,却始终失之交臂的另一种风景?
在这场关于“古诗中的行旅”主题读书会中,我们愿与你一同潜入时间的深处去探寻:在千年的舟车劳顿里,诗人如何将行旅修炼成一场心灵的朝圣?而我们风驰电掣的抵达背后,又是否正与某种至关重要的“体验”悄然错身?
本次读书会还会精选回答我们诗词交流群里诗友的问题:
诗友 @玉姗 群内分享:“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他们到底是身在两乡还是一乡?对分离两地的人们而言,明月起到的到底是链接作用还是阻隔作用?
诗友 @汐 群内分享:“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冯老师跟大家打赌:这句诗能读对的人很少很少(建议别强试,里面一堆坑);冯老师同时打赌:这句诗跟“杞人忧天”的故事有关系你们信不信。
冯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不止一项意外惊喜。恕不剧透。
稷下读书会
主题 古诗中的行旅——当古诗词赏析开始反套路
嘉宾 冯震翔
主办 永兴学社×青未青年空间
辅助 刘健源 青未义工
时间 2025年10月16日周四晚19:00-21:00
人数 20人
费用 活动免费,现场点茶品参与 39元/位
报名
作者作品
书中核心特质在于以人文思辨思考古典诗歌。在“诗心”篇中,作者通过对比《古诗十九首》、伪托的“苏李诗”与杜甫“三别”,揭示了中国诗学从“平凡场景生发深情”到“矛盾冲突催化悲壮”的嬗变轨迹,并指出杜甫如何融合二者的浑朴诗情与悲剧张力,将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升华为艺术经典;对卢纶冷门诗作《领岭南故人书》的解读,则聚焦诗人夜半收信时的仓促笔触,从中剥离唐代社会交往的情感真实,彰显“非典范”文本的历史生命力。在“玄思”篇中,作者借灵一诗句“灯传三世火”的意象,串联庄子与古希腊哲人对“火”的观照,剖析诗性精神“升华常识”与智性精神“颠覆常识”的分际,凸显古典诗歌作为人类认知载体的哲学价值。
冯震翔以“扫石月盈帚,滤泉花满筛”自喻其写作,书中短小精悍的随笔虽似信手采撷的诗苑小花,却因深厚的学养与敏锐的思辨力,最终编织成超越陈规的智性花环。在古典诗词热潮中,此书不仅为读者提供审美启迪,更示范了一种“入古出新”的阅读姿态:于幽深的诗井中,汲取照亮现代精神困境的清波。
人都用语言说话、用语言认识世界。冯震翔习惯用诗歌语言说话、用诗歌语言认识世界,同时也用世界来认识诗歌。
——美术家、翻译家、学者 孙基亮先生
岛城青年学者冯震翔的《诗井汲花录》,我读之后,感觉有钱钟书《管锥编》之风。
——青岛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丁举华先生
《诗井汲花录》打破文史哲界限约束,古今中外无不涉猎,纵横捭阖,出古入今,既言之有据,又能独出机杼。文章都很短小,基本属于阅读感悟,阅读也是随性随意的,有感而发,用快餐型的写法,毫无沉重状,有些思虑灵光一现,也会让人掩卷沉思。
——青岛资深媒体人、人文学者 于学周先生
冯震翔从字句细微处体察作诗填词者的片刻兴感,或者以多首完全不相干却有所暗合的诗篇加以比较,或借助诗文联想古今与中西一些观念的微妙合变,又或者依托诗句探讨少为人所注意的种种语言现象或观念现象,还对一些历代见解迥异的话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和分析。这就使《诗井汲花录》有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重文化视野的观照体系。
——青岛资深出版人、高级编辑 周晓方先生
我读古代诗词评论多,读当代诗词评论少,如《诗井汲花录》这般夹叙夹议又结合自身生活感受的诗文评论更是第一次读到。我比较欣赏作者对于诗境诗理的评论和分析,特别是第一二篇写白居易和郭震的部分,非常有意思,《上山采蘼芜》那篇更是让我特地去读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选。很感谢这本书伴我枯燥的学习和漫长的旅途,也感谢作者写出这么美好的文字。
——微信读书读者 樾
冯震翔,祖籍上海,1988年生于青岛。
一级播音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格律诗人。
8岁读《三国》至关羽之死痛哭绝食;高中在完全看不懂的数学考卷上写下一篇《数学简史》气晕老师却惊艳校长;大学因持续数年旷课险遭开除,但写出一篇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的论文。
童年时痴迷收听青岛经济广播,2012年竟意外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坐在此台的话筒前。此后创办的城市文史广播纪录片《青岛老地方》,被业界誉为“现象级”栏目,并撰有《青岛老地方寻访录》一书。
以读书、读诗、写字、写诗为志业。2019-2022年写下不少读书笔记,试图探索中国古诗的另类打开方式,由此汇成一本小书:《诗井汲花录》。
发起人 | 日期 | 主题 |
---|
登录后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