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
空谈务虚会|哲学导论 第七节 烦到死
收费:消费任意饮品+5元延时服务费
日期:
2022/5/31
2022/6/7
2022/6/28
时间:19:00-22:00
地点:不是书店和达店 和达中心城商业街B1戊14-17号
联系方式:80809565

一周一次的课推是一件烦人的事情。如果有灵感还好,大多数情况是到了周六晚上了还一个字没动,搜肠刮肚而无所得。这时候就会有平躺摆烂的念头:反 正 每 篇 的 阅 读 量 也 就 百 十 来 个,不 写 应 该 没 几 个 人 会 在 意 的 吧?之前有人问过我有没有过想放弃讲课的时候,我说每周都有,现在讲到了第八年,依然如此,像驴拉磨一样的烦。每周最烦的时候,就是周四晚上一个字没动的时候,而每周最轻松的时候,就是周一备完课写完课推等着讲课的时候。那么不讲课了就不烦了吗?显然不是,那样会更烦。因为这样我的生活就会剩下一大块空白虚无的时间,然后被更无聊的事情填满。即使没有这些,每天的工作、每天的日常、迎来送往、人际关系,不重要的人让人烦,重要的人更让人烦,处理好了烦,处理不好更烦。就算不跟外面的人打交道,那还得跟自己这个最大的王八蛋打交道,而且就算再他再膈应人,也最起码总得糊口吃饭喂饱他吧,满足了糊口还得顾着体面,体面差不多了还想着怎么样活得更好,更烦。没钱烦 有钱也烦 得不到烦 得到了还是烦 没对象的烦 有了更烦 总而言之 活着就是个烦。

我们通常会觉得生活应当是积极阳光的,这些只是负能量的牢骚。然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于时间》中却告诉我们,“烦”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生存状态,无论烦的是事儿(Besorgen),还是烦的是人(Fürsorgen),人从出生到入土,他的存在都是被“烦”所支配,纠缠于与世界打交道的“烦”(Sorge)之中。
对于“烦”,海德格尔提出了三个问题:烦对人意味着什么?人为什么而烦?人面对什么而烦?
“烦”在心理学上是一种焦躁与焦虑的情绪的体现,是由未来的不确定、不安的因素而引起的。
海德格尔说,如果我们深究的话,那么就会发现,这些烦是源于人总是不断追问存在的意义而不得所产生的虚无感,而其背后是一种“畏”。
这种“畏”是对于无形的、不可名状的东西的威胁的不安。它浸透了心灵深处而不得自解,其根源正是随时随地可能来临又无法避免的死亡。

“许多人说,死是人生既定的终点,它就像是终点线一样,我们都在朝着这个终点奔跑,在未来某个或远或近的时刻到达。”
“但他们都理解错了,死是一个深渊,就在我们脚下,如同在结冰的湖面上行走,我们随时可能跌落进去,万劫不复。”
人生最大的确定是一定会死,而最大的不确定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所以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这一事实经常因我们的沉湎于世俗琐碎的生活中的“烦”而被有意无意的转移并忽视了,然而这种忽视并不能消除这种根本的“虚无”,就像拿棉被试图堵住水龙头一样,虽然水流确实看不到了,但它仍然会不定向的“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表面”,从而成为了一种无指向的畏惧与焦虑,进而引发了“烦”这种无孔不入的生活体验。
在这种时候,日常生活是难以打破这种“沉沦”的,往往只有经历过苦难折磨,特别是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最深刻的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才可能会从凡俗的裹挟当中摆脱出来,回到真正的自我,懂得(而不仅仅是“知道”)自己的存在跟其他存在根本不同,懂得生与死的根本不同,从而懂得所谓“生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曾搞过好多次的“随机余生”,十来个签上写上从一小时到五十年的各种长度的日期,然后通过随机抽签来分配,参与者根据抽到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余生”怎么度过。其中特别是抽到几个小时到几天的这批人,都纷纷的跳出原有的生活窠臼,选择抓紧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如马上辞职、道歉道别、烧掉日记、练普拉提、打电话给想骂的人、去找最想睡的人干上一天一夜、不抓孩子学习而给孩子再烘一炉饼干等等……

2021年12月 随机余生
我们常说,要认识和寻找真正的自己,但平时所想所说所做的,无非还是那个被各种各样的世俗看法与日常的琐碎与繁杂所遮蔽的自己,这是谁也不能免俗的束缚。但是,至少应该偶尔意识到一个事实,就是“死这件事只能本人亲自去死,谁也无法代替,只能自己去准备”这个事实。就像“随机余生”所揭示的那样,只有在安排如何去死的过程中,直面死亡带来的烦恼与畏惧的时候,人才能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可贵,懂得自己的存在跟其他存在根本不同,懂得生与死的根本不同。哪怕只有一瞬,那也是透过了凡俗的蒙蔽“见诸本心”,见到了最真切和深刻的自己,回到了真正的自我,思考怎么样活才算是为自己而活,什么是自己真正期望的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心满意足的去死。
哲学导论 第二章 第一节 烦、畏、死 L7 22-5-31
登录后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