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
展览出品
展览策划
目录
1. 前言 | “学科化”纪元
2. 展册撷页
3. 部分展品
前言: “学科化”纪元
策展人 | 臧杰
2011年是良友书坊从事人文社科图书策划、编辑、出版的第五年。这一年,营构了两个非营利的板块,一个是青岛文学馆,另一个是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前者在栈桥王子饭店前厅开始推出“青岛文学文献回顾展”,后者在编完《四方雕塑小组》文献集和《青岛老水彩》之后,着手本土艺术展览的策划与实践。
作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分离出这样的非经营性板块,其原则只有一条:厘清经营是经营,学术与学术。也就是说,学术可以促进经营,但经营不能影响学术。其工作条径,则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枝以本土文学为发掘点,梳理与整理青岛的文学线索;另一枝则以本土艺术和青岛籍艺术家为线索,一边展开历史研究,一边发掘与推动本土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
文学路径经由发展,有了青岛文学馆的独立馆址和固定展陈,也推出了《青潮》和《青岛现当代作家研究》内刊;艺术路径经由在良友书坊实体空间的展览执行,有了《良友》系列和《新青年》系列的延绵推出。
而这些工作,在十年后催生了两个有阶段总结意义的成果,一个是《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2021年12月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另一个则是《青岛美术寻踪(三卷)》,涵括《中国水彩先驱徐詠青》《油彩青岛》和《青岛美术史稿》三种,2022年2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些年带有“口号”提炼意味的致力,则是一方面标举“青岛海派”,试图将青岛的文学艺术表征,和海派文化隐含的现代化表征作融通与归位,尝试将地缘文学艺术带进一个更大的现象学场域;另一方面强调“青岛路径”,通过本土内在动力和文学艺术生态的阐释,将“青岛问题”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背景去考察,将论文与报告送进多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打破在地方研究地方的闭环,力图将地方路径处理成一种研究方法。
今日回首,翩然十二年矣。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显然可以再有一番新的期许了。而恰在2022年夏秋之际,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师友提出,以青岛文学馆为依托落子一个“青岛研究中心”。几经磋商,确定为“文献学(青岛)中心”,入手点,则是打破文学文献学的宥限,扩充至文艺文献学的范畴。一方面可以连通我们的积累实际,另一方面则有利从学科化的角度开拓实践,贯通民间和学院之间的互动,让更多的“青岛海派”“青岛路径”问题成为学术研究课题。而青岛文学馆和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多年来的工作正是立足于文献,文献的收集、整理与辨识是所有研究的核心。
2016年底,我们曾在山师文学院做过《文献中的学术与创意》的交流报告,报告中展示的山师现代文学学科早期文献收藏,对促进学院的学科史梳理曾有积极意义。而山师与青岛的渊源堪称深挚久远,不仅在创建初期就吸纳过一批青岛名家名师到校工作,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更是在1952整建制地划并进了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因而,今天在此推出的这场特别的展览,正是呈现青岛与山师源流关系的。它是一个纪元,也是一个方向。限于我们的文艺文献的约定范畴,其间还不包括这样一些人与事,比如曾任青岛水族馆馆长的李方琮先生,他1950年入山师任理化系教授,1958年在济南逝世前将1万余册中外文藏书全部捐献给了学校图书馆;比如曾任礼贤中学教务主任的孙方锡先生,他是山师创建时的地理系主任;而在呈现时段上也集中于早期,像曾任《青岛日报》摄影记者徐卓斌先生,他的职业生涯几经辗转在1987年调入山师任纪委书记;再则,像山师夜大学对青岛成人教育的影响,也未在考察之列……
但我们相信,伴随着这个新纪元开启,学术交流、课题互动与项目合作,将为已然行进有年的地缘文化研究营构一些新的局面,也将为山师的文献学学科建设,形成一些补益的力量。
大疫过后,春光乍现。就让这条通向未来的道路,更明亮些吧。
展册撷页
特别鸣谢:郭明华先生提供李华萱、王德华研究资料文献
部分展品
1954年系科人数图
余修掌校时发的中文系肄业证书
艺术系教师吕品先生为《前哨》月刊作封面图文献
发起人 | 日期 | 主题 |
---|
登录后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