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活动
另一种寂静 | 9.17 小西诗集《深蓝》签售分享会
主办:
日期:
2022/9/17
时间:
14:30-16:30
地点:
良友书坊·塔楼1901·西塔

诗意的细节,轻盈而孤独 | 小西《深蓝》签售分享会后记

点击: 652 | 发布时间: 2022年9月21日

9月17日下午,诗人小西做客良友书坊·塔楼1901。一抹“深蓝”的诗意,随着秋风,在塔尖荡漾、聚拢,漫过每一个人的心头。

诗人小西

分享会现场,小西表示,诗集《深蓝》主要收录了自己创作于2018年-2021年的诗歌,之所以最终敲定了这个名字,首先是因为,“深蓝”是大海的颜色,是作者地域性的体现,此外,它也是中年的颜色,蕴含了人到中年,对生活和情感的思考,以及内心的独立与自省。
谈到自己这些年来的创作历程,小西坦言:“刚开始写诗的时候,就像站在大树底下,写作恰似向上攀爬,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感觉力不从心,往远处看的时候,还会发现更多、更高、更茁壮的树,每棵树都有着不同的姿态,它们会让你思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写作的瓶颈期往往也在此时到来。其实瓶颈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瓶颈和差距,还在埋头拼命写,却不懂得停下来反思。”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诗歌究竟有什么用呢?小西认为,诗歌就像是高楼大厦之间的植物,是隐秘的、不那么惹眼的存在。但当你出门散步,风吹起柳条,拂过脸颊的那一瞬间,便会触发内心的诗意。
“诗歌无处不在,诗意无处不在。诗不在远方,它就在身边。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那个部分。”
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谈到,小西擅长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自然地转换成个体的诗意。《深蓝》这本诗集,并未被“青岛海”这个意象所束缚,而是充分地发挥了作者自己的诗歌优势。

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

“一首诗的形成并不简单,它可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修改过程。诗歌的写作永无止境,一个具有自觉性的诗人,无论写到什么高度上,都会试图超越自己现有的高度,唯有意识到自己诗歌的不足之处,同时具有提高的意识,才有可能做到自我超越,这也决定了诗人们的高度。从小西的写作中可以看出,她还在不断地突破自己。”
高建刚认为,诗歌是最接近艺术的文体,它是语言的艺术品。诗歌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有了创造性,才有价值。生活化的诗歌容易流俗,但小西赋予了它们难度,而这种写作的难度,反过来又成为小西诗歌的显著特点。
“诗是最难描述的,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诗歌,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弦外之音’。不写诗,很难理解汉语语言的本质,与其讨论诗,不如拿起笔来写诗。”
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曹安娜提到:“每次来塔楼,都像潜入了海底,这种安静的氛围,特别适合读诗。而这本《深蓝》恰恰也是一片海。海底好像有另一种声音,它过滤了人世间的喧嚣,让我们暂时回到纯真年代,寻找那些‘无用的快乐’。”
“小西的诗,表面上是平静的,内在却蕴含着张力与分量。从她的诗中,可以看出,她在不断地自我追问‘要不要写诗’,但诗人是离不开诗的,诗是诗人的精神慰藉,但诗人又多为怀疑主义者,不断地思索着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小西的诗歌写作,致力于追求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她的毅力,也是她的探索精神。”

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曹安娜

曹安娜表示,诗歌是表现的艺术,是隐藏的艺术,也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艺术。诗人们观察自己,剖析自己,却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探索、追寻与困惑。我们读诗,其实就是读诗人。
“诗是一种人生的特殊的记录方式,带着自己的温度和气息,也呈现丰富鲜活的内在。我们对诗歌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也是可以持续一生的,这份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得以辨认出自己的同类。”
青岛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高伟表示,《深蓝》的书名与封面,与小西的气质是匹配的,“深蓝”也正是诗歌的颜色。她指出,诗歌是反语言的,反词的,却又不得不用它所反对的所指去表达它的能指。这种矛盾,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之处。

青岛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高伟

“好诗就是好诗,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而是身体基于本能反应的颤栗。我喜欢的诗有两种,一是海子所谓的烈火式的、瀑布式的;另一种则是风暴眼中的平静,用平静、纯粹和低沉的语言,去辐射它的能量。小西的诗,就属于这一类。她的语言很轻,具有弹性,冷静,节制,不犯正确。有些诗总是说对的话,但脱离了人性的复杂,不免流于浅薄。而小西的诗是饱满的,里面埋藏着许多东西,留待读者们自行找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她从未辜负读者。”

在分享会现场,几位诗人也谈到了“写作的孤独”。小西表示,自己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暑假的时候,也会去帮家里看守西瓜地,“四周都是旷野,手里只有一个收音机,对孤独的耐受度,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培养起来的。”
小西谈到,忍受孤独是必要的,但不可能完全跟外界隔绝。作为写作者,对这个社会应当有观察。一些社交活动是必要的,但也需要在热闹中随时抽离自己。
“写作是一个浪淘沙的过程,获奖、头衔什么的都是过眼烟云,最终留下来的只有文本,文本才能够替你说话。我一直告诫自己,要在文本上努力,不要沉浸于过度热闹。”
小说家刘涛认为,小西的诗,文本看似轻盈,但却往往在最后一两句的时候,“一脚踹下去”。她前面所有的场景描写,全都是为了最后这一脚做铺垫。同时,他也指出:“一首诗要达到深刻,不但要忍受写作的孤独,还要多读书,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否则语言掌握得再好,也不过是平庸的诗人。”

小说家刘涛

青岛西海岸新区作家协会主席武善领也来到了分享会现场,他选取了书中的两首诗进行点评,并感慨地表示:“小西的诗歌里,蕴含着她的热爱、锤炼、悟性与思考。犹如深蓝色的大海,表面的平静之下,可能是汹涌澎湃的波浪,和锋利的礁石,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青岛西海岸新区作家协会主席武善领

在现场互动环节,小西也分享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心得。她表示:“诗歌可以从细节入手,从日常生活里提炼出诗意来,这也需要写作者具有一定的阅读量、练习和技巧。构思一首诗就像画一幅画,有虚有实,重彩淡墨,都是要经过慎重考量的。写完一首诗,后期也要修改,觉得自己改不动了,这首诗才能定调。”
“写诗是有门槛的。不是随意断断行就可以,而且是越写越难。好诗没有具体的标准,就像毕飞宇所说:‘写作像树,自由生长,无论怎么长都不是错的。’但落实到写作上,仍然会有高低之分。写诗也要创新,不创新,就会沦为平庸。年轻的写作者需要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才能有进步。与此同时,也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原创性。”

诗歌给予我们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只会在那些孤独而隐秘的瞬间显现——“打开窗,伸出手/就能摘下一片颤抖的自己”。人生中的那些暴雨,也终将汇聚成一片“深蓝”,在很多年以后,静静地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延伸阅读:
另一种寂静 | 9.17 小西诗集《深蓝》签售分享会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