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所有的历史书写,都是在写自己 |《镀金时代》分享会后记
点击: 456 | 发布时间: 2023年4月11日
4月2日,作家李明携新著《镀金时代(1898-1948):从中山路打开的青岛金融生活史》作客良友书坊·塔楼1901,从创作本身出发,与到场的嘉宾和读者一起,谈历史写作,谈城市感受,谈个体观照。市南区人大城建环资工委副主任委员孙熙宁在活动开场时表示,市南区城市更新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历史挖掘。在2008年,还曾与李明一起就云南路区域里院的发掘开展相关工作。孙熙宁认为,这些年,在李明和其他城市人文历史研究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大量刊物和书籍出版,填补了市南区历史研究的空白。
“因为对历史资料占有的贫乏与偶然,所有的历史书写,其实写的都是作者自己”,之后,李明以《镀金时代》为例,分享了自己的历史写作观。他说,现在的写作已经变成了一件特别个人化的事情,没有人能用一己之力洞悉历史真相,看见历史进程中的所有细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所呈现的,其实是用熟悉的、熟练的叙述方式,把碰到的历史材料构成一个自己看来能够成立的逻辑关系”。自2020年至今,李明完成了《青岛1949》《镀金时代》《波螺油子》三本与青岛历史相关的书写。其中,《镀金时代》从中山路切入,讲述了金融与城市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生活方式演变之间的彼此作用。
与此前作品侧重表现情感真实与城市精神不同,在《镀金时代》里,李明用了更多笔墨去关注史料的真实。李明表示,《镀金时代》一书中有300多个注释,尽管努力把引用的史料摆进了书里,但仍然觉得离真相很远,“这种文献呈现的方式,可能会对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产生障碍,如果删掉其中大约3万字的文献引用,可能会比现在好看些”。不过,李明也清楚文献的支撑作用,“有了这些东西摆在书里,我心里踏实”。
在青岛写作,在青岛生活,李明说,“一个城市能让人自由、舒适地完成各种事情,可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乡,而不只是一个生活栖息地。希望城市在演变中间能慢一点,多保留一点遗存,多保留一点生活方式,多保留一点每一代人留下的痕迹,这样,人们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可能会更踏实一点,和城市的关系可能会更平等,更接近。”
二、在场
赵夫青(编审):这本书的第一段,完全是小说写法,李明写到了一只孔雀、一只狐狸。虽然这种意象的概念在后面没有出现,但在阅读中我们完全能看到两只狐狸在运动,一只狐狸是金融,另一只狐狸是李明自己。《镀金时代》写得非常生动,资料调度周全且活跃,李明是用他的文笔,去表达一个城市的构成与历程。
吴坚(青岛城市人文历史研究者):李明这本书的写作很有个人特点。与一般学术论述不同,《镀金时代》把青岛的社会现象、各行各业的生活状态,甚至当时的某种社会问题都涵括其中,有温度,有弹性。另外,这本书对文献的运用和处理,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臧杰(青岛文学馆馆长):这是李明认真书写的一本书,可以称之为一个阶段性的代表作。历史书写者都会面临材料选择的问题,什么样的材料是真实可信的,什么样的材料是可应用的,在《镀金时代》中,李明从一个作家的立场出发,做出了尊重自己感受的处置策略,他用自己的方式构造了另外一种带有个体温度的历史书写样式。历史总是需要个体性的,只有一个一个的个体性形成,历史的书写才能丰富多样。高建刚(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镀金时代》虽为历史书写,但文学的诗性叙述很强。在《镀金时代》中,李明把自己多年积蓄的能量都集中体现出来,同为比较有个性的文本,这一本比《青岛往事》更厚重、完整。
刘涛(作家):由于工作原因,我与老中青三代青岛地方历史研究者都有接触,但从李明开始,青岛地方历史研究才成了一门学问。李明的文史研究,开始介入个人观点,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
戴升尧(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为一位成名非常早的作家、小说家,李明写历史非常好看,他把自己熟知的有关青岛的信息以诗意的笔触再现,呈现的是一种能让人读进去的历史书写。
叶凡(作家):英雄不能没有来路,复活城市不能割裂历史。城市文史研究者、作家,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关涉历史题材的写作中,尽量做到还原历史真实。石芃(画家):《镀金时代》没有罗列资料,而是偏文学性,这是李明的风格。把历史文学化,这种写作契合李明的性情,是一种新颖的方式。王帅(作家):今天下午整个感受非常好,很长时间没有像这样来讨论我们和这个城市的关系了。从《镀金时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明的感受,同时,我们每个人又都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感受,这一部分恰恰是每一个人写作或者说在这个城市生活的真实的一部分。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感受,那就是真实的一部分。
魔女阿俊(读者):李明老师像一个导演,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打捞出有温度的切片呈现给读者。阅读《镀金时代》,每一个篇章,我都能想象出它的背景乐。三、现场
作为市南区历史城区人文丛书之一,《镀金时代》由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青岛海明城市发展有限公司编制,良友书坊文化机构策划出品,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当天,海明城市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耀华,市南区人大城建环资工委副主任委员孙熙宁到场,与作者李明一起,为青岛城市人文历史研究者代表赠书。王栋(文史研究者):读李明老师的书,是从《青岛:老房子的记忆》开始。当时觉得很新鲜,李老师把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让历史变成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拉近了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刘逸忱(文史研究者):我从兴趣出发,变成研究者,离不开李明老师的研究和鞭策。
登录后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