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活动
一座城的回望与启示 | 6.5 陈雳《城建溯踪》签售分享会
主办:
日期:
2021/6/5
时间:
14:30-16:30
地点:
良友书坊·塔楼1901·西塔(市南区安徽路5号南门4楼)

与历史久别重逢 |《城建溯踪》签售分享会后记

点击: 402 | 发布时间: 2021年6月10日

青岛的特色风貌来自独特的城市历史,并且通过城市规划、开发建设和建筑设计一幕幕地展现给世人。
——陈雳《城建溯踪》
6月5日,学者陈雳携《城建溯踪》做客良友书坊。在一座历经风雨的百年德式建筑中,以一本追溯之书翻开青岛的城市记忆,未尝不是一种“穿越”式的久别重逢。

陈雳表示,《城建溯踪》中涉及到的青岛城市遗产的发展研究,是自己在硕士和博士阶段都非常感兴趣的课题,这本书的出版,也得到了多方师友的鼓励和支持。

学者陈雳

陈雳从李希霍芬讲起,谈及近代青岛的形成,以及“历史上的三个德国人”——单威廉、卫礼贤、罗克格。其中,单威廉和卫礼贤都在中西文化的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库尔特·罗克格(Curt·Rothkegel,1865-1945),作为近代来华工作的著名德国建筑师,青岛可谓是他的起点。

罗克格1901年来青成立工作室。海因里希亲王饭店的酒店音乐厅,便是罗克格的来华首作,声名由此一炮打响。1907年,罗克格在天津开办事务所,许多青岛的项目设计,实际是在天津完成的。兴建于1910年的青岛国际俱乐部(即青岛人熟悉的“红房子”),便是出自罗氏手笔。

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图片来源于网络)

罗克格与中国许多政要人物联系密切。清政府曾委托他设计国会大厦,但因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被推翻,国会大厦工程被迫中止,如今只能从存留下来的效果图上,一睹这座宏伟建筑的风采。此后,北洋政府时期的许多项目,也交由罗克格担纲设计。1915年由朱启钤主持的正阳门改造项目,即是罗克格做的改造设计方案。
1915年,北洋政府内政部长朱启钤主持正阳门改造项目
谈到青岛的德式建筑风格,陈雳表示:“既然青岛现存的德国建筑这么丰富,是不是也可以将细部一一找出,放在一起做比较呢?”他以建筑类型学分析的方式,现场展示了建筑入口与开窗、花岗岩的使用、塔楼尖顶、红坡屋顶、山花装饰等多张细节照片。
“青岛建筑特色鲜明,尤其在檐廊、门窗、石饰、塔楼、坡顶、山墙和山花等部位的处理上,体现了青岛建筑特定的材料、构造、风格特征。”

青岛德式建筑上的山花形式

陈雳指出,总督府邸(迎宾馆)是最能集中反映德式设计形式特征的建筑,它既有复杂变化的红坡屋顶,又有极具特色的山墙面,还有体量颇大的尖顶角楼,是最接近于青岛建筑原型的个体。

从中国传统建筑到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再到古典主义形式、新罗马风建筑形式、青年风格派、乃至后来的中西建筑文化融合,青岛的建筑风格经历了持续渐进的演变过程,既受到德国殖民精神的影响,又体现着当时的先进设计理念、呼应着20世纪初的艺术潮流,更与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紧密勾连。
“青岛地区在德国人占领的17年间发生了巨大的现代化转变,然而此时中国社会原有体制仍未消失,社会整体呈现出一种多元势差的结构形式。青岛建筑形态就是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上演变发展的,西方化的建筑形态,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从碰撞伊始,就发生了渐进式的逾越整合现象。”
日占时期的青岛建筑风格,与德占时期相比,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风格的杂糅也体现得愈发明显。陈雳提到了1930年代中国建筑界的复古思潮,同时列举了水族馆、鲁迅公园、回澜阁、万字会(今青岛美术馆)等例子。在他看来,“尽管复古思潮对青岛建筑的影响不太大,但它在青岛近代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青岛海滨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中国文化心理的一种回归,尤其是在青岛遭德、日占据23年后,成为人们心理上的一种需求。”

原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徐飞鹏表示,对未来的展望,建立在对历史的研究上。而对研究者来说,考据非常重要,写出来的东西,必须要有出处,要呈现出观点和资料的来源,这才是对待研究工作的正确态度。

学者徐飞鹏

“《城建溯踪》是一本优秀的史料著作,陈雳对青岛的城市历史和建筑,都有着独到的认识。做一项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如果缺乏资料的累积,是无法做出推断和结论的。而这本书里既有陈雳在中国和德国进行的资料考据,又有日常田野调查的落地,还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地图与照片,它的翔实程度,可以比喻为‘史料图书馆’,更可以成为后来者的参考对象。”
市南区人文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学者李明表示:“我们置身于这座城市中,无论是街道、海岸还是建筑,都是城市奠基成长履历中的重要坐标。用一张规划图建起来的城市,是非常少见的,这是青岛的城市独特性,这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基本元素和资源。我们对待和认识历史的态度,同样也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当下的生活。”

学者李明

“陈雳的研究领域,是青岛这座城市在早期成长中,所呈现出的各种特征和路径。陈雳的研究非常谨慎,他从建筑史、建筑师、建筑个体的主体出发,触及到了我们在二十世纪里以青岛为样本,涉及的各种社会问题、现状和可能产生的变异,这些研究同样也适用于当下。不是所有的历史研究都要归结到实用性上。我们对历史的每个节点的研究,实际也是照亮我们回望的灯塔和坐标,找到我们的来路和定位。我们的城市因为有了这些孜孜不倦的研究者,才变得更亲近,更温暖。”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刘崇表示,《城建溯踪》一书中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德租时期青岛城市建筑的很多领域,亦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学者刘崇

刘崇认为,青岛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历史中非常独特的篇章,无论其历史背景还是城市的形态都完全不同于上海、天津等近代城市。特殊的历史进程,使得青岛处于近代中国城市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最前沿。青岛近代的城市遗产,则可视为一个跨越东西,交汇古今的珍贵样本。
“陈雳博士的这部著作是近年来青岛城市发展研究的优秀成果,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学、社会发展、遗产保护等诸多领域,涵盖了从青岛开发的最初阶段到当代青岛的各个发展阶段,相信会对近代历史城市的保护和发展研究产生积极而持续的影响。”

德殖时期结束后,日本两次占领青岛,继续对这座城市进行规划和改造。现场有读者问及日占时期青岛城市建筑的研究价值,对此,山东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系主任初妍表示,日占时期的工业遗产,以遗留下来的企业建筑为代表,多呈现出折中主义风格,这是日本消化吸收了欧洲建筑形式,经过内化之后,又输出到青岛来的,经历了这样一个“转手”的过程,其风格价值可能有所削弱。

学者初妍

“一些日本建造的工厂里,仍然存留着部分和式建筑,这类建筑体现了相对纯正的日本风格,其研究价值相对更大些。但对于日占时期,我们的态度一直是比较抗拒的,所以这些和式建筑很少引发社会关注。再加上和式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比较容易毁坏,经历了战乱和一些历史原因的影响,存留下来的已经为数无多,相关的资料也不太好找。因此,在缺乏翔实资料的情况下,我们不应武断地对日占时期工业遗产的价值下结论。”

青岛市档案局编研处处长周兆利现场解答历史资料查阅问题
青岛城市遗产的价值,是一个多向度的课题。陈雳在《城建溯踪》中做出了种种梳理,从其历史和社会价值、艺术性、文化性、理性与科学等多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与此同时,陈雳在本书的绪论中指出:“青岛作为一个近代历史城市,同样面临着老城保护更新和新区发展的各种问题。近代历史城区保护的关键不仅在于历史环境诸多要素的完整回归,更在于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组织。唯有如此才能既保持完整的历史城市形态,又能使之良性运转,成为有机的整体。回归原有的城市建筑、街区、景观、文化等历史环境要素,整合离散的城市结构功能是实现城市有机保护的重要策略,同时还应当建立科学有效的城市保护管理机制以保证城市协调有序地发展。”

青岛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唯有以理性与科学的精神进行建设,才能让这座城市在保存历史风貌的同时,也具备应有的人文关怀。一如陈雳所说:“对近代建筑的研究不仅仅是回望历史,更在于启示当今。”
延伸阅读:
一座城的回望与启示 | 6.5 陈雳《城建溯踪》签售分享会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