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活动
乐享健康——“每周一讲”第1701讲:李平《职工健康管理,从关注“代谢”开始》
主办:
青岛工人文化宫
收费:
免费
日期:
4/8
时间:
19:00
地点:
青岛工人文化宫

周一见 | 41年,1700期!青岛这个全国独一份的讲堂,你听过吗?

点击: 422 | 发布时间: 2024年4月8日

在青岛

你进过这个课堂吗

你听过其中的某一堂公益讲座吗

……

岛城“‘每周一讲’职工大讲堂”

今天迎来41岁生日

成全国开办时间最长的公益讲座之一

至今开展1700期讲座

内容涉及文学、政治、经济、

历史、哲学、艺术等

与时俱进“送课上门”

200多位讲师先后授课

有的人一讲就是40年

有的人从听众变为讲师

分享各自的精彩

一起来看看

“每周一讲”背后的故事

“每周一讲”第600期讲座,简陋的教室内坐满听众。市工人文化宫供图


01

“每周一讲”41年没断档


3月31日,青岛市总工会发布了“每周一讲”4月份预告,内容包括大学教授讲《厚描城市“文明”底色——浅谈市民文明素养与典范城市建设》,劳动模范讲《劳动创造幸福,奋斗点亮人生》,以及《职工健康管理,从关注“代谢”开始》《传承国粹 活力职工——共享职工太极“新体验”》。这个已经举办了1700期的讲座,内容从最初以文学知识为主,发展到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等多门类、多学科,听众超过百万人次。

上世纪九十年代讲座照片。市工人文化宫供图


每周一的下午或晚上,市北区上海路6号文化大厦403讲堂内,“每周一讲”总会如约而至,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不设听课门槛,不限授课范围,不考试、不发证。41年的持之以恒,使“每周一讲”成为全国职工群众性学习活动的文化阵地。“每周一讲”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十大活动品牌之一”,被青岛市委办公厅等十部门评选为青岛市文化建设七大亮点之一,连续两年被评为“市民喜爱的文化活动”,2023年被评为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也是当年度青岛市唯一入选案例。

1983年举办首场讲座时的入场券。市工人文化宫供图


1983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倡议发起“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当时的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市工人文化宫为响应号召,决定开办一个讲座,邀请当地学者为有需求的职工群众授课。当年4月8日,雕塑家徐立忠以《美与生活》为题,开启了“每周一讲”的第一讲。


02

用高质量授课留住听众


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吕铭康老师1984年走进“每周一讲”,成为讲座专家,这一讲就是40年,如今已经81岁的他仍坚持作讲座,他说:“‘每周一讲’里有我的2022年教师节专题讲座走进世园会沉浸式体验插花艺术初心与热情。”据统计,41年来共有200多位讲师为“每周一讲”授课,其中不少人像吕铭康老师一样,一直坚守在讲台上。

2017年,吕铭康主讲《青岛与演艺之缘》。市工人文化宫供图


“每周一讲”授课范围不限,但有时候工人文化宫也会给讲师出一些“命题作文”。曾经连续好几年,新年开春第一讲都是由吕铭康出马,讲题是早早定好的对春晚的赏析。他笑道:“大年三十晚上,眼睛盯着电视机,手上做着笔记,真不容易。”2007年的一个星期天,吕铭康左眼突然失明,经医生诊断为视网膜脱落,需要立刻住院准备手术。他着急了,因为按照安排,第二天他要去“每周一讲”讲课。“我不能对听众朋友们失约。”吕铭康说,最终在做了紧急处理并向医生交了假条,声明责任自负后,他靠右眼视物完成了那一次讲课。他深深感受到,“每周一讲”唤醒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成为全体市民的共享精神家园,是市民文化的标杆。


“每周一讲”不签到、不考试、不发证,这意味着讲师要留住听众,除了高质量的授课外没有别的办法。吕铭康多次在“每周一讲”中讲京剧,每一次他都会琢磨如何既能让票友们听出门道,也能让不熟悉京剧的听众不白来一趟。有一回,为了讲清楚不同京剧人物在“四击头”这一锣鼓点中的不同出场方式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人物身份、性格、处境,吕铭康直接把打击乐器搬进了讲堂,自己则作为演员亲身示范,如“朝廷官员”是在锣鼓声停后缓缓出场,“绿林英雄”的登场与锣鼓声无缝衔接,而视死如归的“行刑犯人”则是等不及鼓点敲完就早早亮相。一堂课讲下来,台下一片掌声,听众们兴奋地直言“涨知识了”。


虽然已是耋耄高龄,但吕铭康始终舍不得离开讲台。2022年,他在《再谈影视鉴赏》中,带领大家领略近年来优秀影视剧作品的魅力;2023年,在《浅谈采写专访与游记技巧》中,分享自己多年来的写作经验和方法。他说,看着“每周一讲”一年年成长、发展、传承,看着它一次次创新,越办越好,已经成为自己的精神动力。


03

从普通听众到明星讲师


1987年,李克富在青岛学医,学校离上海路不远。他还记得,一天晚上,自己偶然路过工人文化宫,看到不断有人朝里面的一间平房走去,便好奇地跟了过去。“我就这样进入了讲堂。这间讲堂其实是当时工人文化宫的阅览室,每到周一晚上,桌子按照课桌的样子摆放,最前面支起一块黑板,就成了教室。”李克富回忆,教室里冬冷夏热,设施简陋,但没人在意。那个时代没有互联网,可供观看的电影、演出也很少,“每周一讲”成了人们学习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600讲资料照片。市工人文化宫供图


创办之初的10多年里,“每周一讲”的主题以文学、影视艺术为主,但就像是冥冥之中的指引,如今已是青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的李克富第一次听讲,听到的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心理学相关讲座。那一回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讲座本身,而是周围听课人的神情,大家都怀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这些年李克富已成为“每周一讲”的明星讲师之一,带来了《注入“心”能量:压力的具体表现及应对策略》《脑科学指导下的心理助人途径》等心理学内容。


04

讲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


从最初一间十几平方米的阅览室,到现在硬件设备升级、讲师团队扩容,“每周一讲”有了可容纳100余人的专用教室,同时这个文化活动品牌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增加宣传途径,创新讲座形式,丰富讲座内容。

谢建宏老师讲座市工人文化宫供图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商务礼仪师谢建宏2016年受邀前来“每周一讲”讲课,如今已授课10余期,“之前我在齐鲁工惠APP中多次看到过对‘每周一讲’的视频推荐,所以对这里的讲台没有陌生感,只有沉甸甸的责任感,要将职工群众需要的礼仪文化知识、文旅知识等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传递给大家。”作为青岛团市委、文明办、青岛市社科联等特邀培训师,谢建宏多次参与国际大型外事活动,多次走进企事业单位和街道社区,为志愿者、职工和市民提供培训服务。作为青岛市总工会“每周一讲”的特邀培训讲师,他认为:“讲课的选题和内容要接地气,讲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讲课形式要站在受众的角度,多一些互动,多一些讨论,多一些探究,多一些实用性。”

2022年教师节专题讲座走进世园会沉浸式体验插花艺术。市工人文化宫供图


在《西餐礼仪文化漫谈》讲座中,谢建宏拿出全套的西餐餐具和口布,进行正确的用餐演示后邀请听众现场模拟,并解说西餐用餐注意事项;在《旅游的“诗和远方”》讲座中,谢建宏针对游客出游常见的问题给出合理建议;在为教师群体开展的《礼润师德——新时代教师职业形象和文明素养》讲座中,他谈及了教师的外在形象、言谈举止、内在修养、语言沟通艺术等各个方面,讲座后,许多老师有感而发,邀请他去学校为学生们讲授礼仪文化。“我注意到听众里有在职职工,也有退休人员,还有中小学生跟着父母长辈来听课,受众群体非常广泛。志愿服务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每周一讲’的公益授课突出和传递了这种精神,让广大市民从这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中获取所需的养分,不断提升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学习型社会必然要求每一个市民不断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素养,传承和传播优秀的礼仪文化和文旅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谢建宏表示,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为坚持来听课的群众上好每一节课,发挥专业优势,为推动“每周一讲”文化传播和青岛城市文明进步贡献自己力量。


05

用创新举措带来文化盛宴


“‘每周一讲’能够健康成长,既要坚持不懈,也要根据职工群众的学习习惯做出改变,以勇于变革的精神让‘每周一讲’走得更远。”34岁的于娜是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教育培训部负责人,今年是她入职青岛市工人文化宫的第8年,也是她陪伴“每周一讲”的第8年。2016年8月,于娜成为了工人文化宫文艺管理岗位的一员,“知识就是力量——每周一讲”职工大讲堂就是她入职后参与的第一项工作。


“那时听同事说,‘每周一讲’是青岛市总工会的工作品牌,过去在文化供给相对匮乏的年代里,这些讲座为职工献上了一场场一票难求、座无虚席的文化盛宴。现如今,虽然文化生活已大大丰富起来,但我们每周一晚上还是坚持邀请不同领域的名师在青岛市工人文化宫开设讲座,与各行各业职工‘零距离’交流时代新知、文化新论、思想新潮。”于娜说。8年间,她从最初的了解到全面负责,再到担任“每周一讲”第六任班主任,每一期讲座都带领团队精心策划,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上倾注了心血。


跨越41年的历史长河,“每周一讲”细水长流,源源不断地输出精神营养。年轻的她不禁思考,是什么让百余位专家学者无私地站到这个讲台上?是什么让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听众数十年如一日地自发参与?是什么让一代又一代“每周一讲”工作者保持初心?去年,到“每周一讲”第一讲主讲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徐立忠家中拜访的经历,给于娜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3年首场讲座时,徐立忠老师的手稿。市工人文化宫供图


于娜清楚记得当时徐老师拿出来了他编写出版的一本书,记录着他与“每周一讲”的故事。徐立忠老师笑着说:“我在第一讲讲了《美与生活》,在第1000讲讲了《美与时代》,在第2000讲该讲些什么呢?”“他用开玩笑的语气道出了自己的期许。”于娜说,与越来越多讲师、听众交流,越能了解到他们对“每周一讲”的感情,用很多人的话说:“每周一讲”无形中成了他们实现梦想最好的导师,给他们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在于娜心中,“每周一讲”能够绵延至今、健康成长,最大的动力,来自于一批又一批听众的默默支持;最大的财富,来自于一位又一位无私奉献的讲师支持;最纯粹的信念,来自于文化宫几代工作人员的薪火相传;最坚强的后盾,来自于青岛市总工会多年的大力支持……才能让“每周一讲”始终保持公益性,不断被赋予新内涵、拓展新内容、采用新技术,聚焦职工文化热点、思想难点、精神困惑,甚至争议之处,以独到深刻的见解以及贴近职工的语言和方式,让广大职工与“名家”面对面、零距离释疑解惑,共享高品质、深层次的文化知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职工群众需求的多样化,“每周一讲”也在与时俱进。第1500讲时,当天的讲堂以专题诵读会的新形式邀请了资深讲师、岛城文化名家以及全国劳动模范作为嘉宾,与职工群众一起诵读经典传世佳作,改变了过去一人讲多人听的形式,让听众参与进来,互动性更强。第1600讲时,10余位讲师中有大学教授、警官、心理治疗师等,与广大职工听众朋友一起回顾、纪念“每周一讲”的发展历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与发展转型》《如何泡好一杯新春迎客茶》《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建筑人生》……近年来,愈加丰富多彩的讲座内容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为“每周一讲”增添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除传统讲座外,每年根据基层工会需求,青岛市总工会深入企业、工地、社区“送课上门”。仅今年3月份,“每周一讲”先后走进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山东有限公司、青岛水务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职场心理健康、茶艺技能培训等精彩讲座,并将讲座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供更多职工群众收看,还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更好地服务受众,如通过问卷形式让观众确定选题,通过线上方式促进观众与讲师沟通,依托“齐鲁工惠”APP平台实现在线选座等。



人物

跨越30年时光的讲台“接力”


上周一,“知识就是力量——每周一讲”迎来了第1700讲,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青年讲师宋寒儿以《金子般的时光——亲子阅读与绘本艺术分享》为题,给听众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活泼的讲座。讲台下坐着一位特殊的听众——岛城知名书法家、画家、文艺评论家宋文京,也是主讲人宋寒儿的父亲。这对父女以接力的形式,先后走上工人文化宫“每周一讲”的讲台,陪伴着青岛本土这一知名公益讲座品牌跨越了30年的时光。


女儿:90后博士登上讲台


宋文京的两个双胞胎女儿出生于1992年的寒露日,因此,一个取名宋寒儿,一个取名宋露儿。这对双胞胎姐妹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视作“别人家的小孩”,姐姐宋寒儿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讲师,青岛市首批签约文艺评论家;妹妹宋露儿则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宋寒儿接力走上“每周一讲”的讲台。受访者供图


在完成博士学业的那个暑假,宋寒儿走上了“每周一讲”的讲台,将她的研究课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分享给更多的听众。宋寒儿首讲的题目是《美与爱的启迪——绘本中的艺术史故事》,她在讲座中向听众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她认为,作为儿童读物,绘本是美育的启蒙,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厚的情感,不仅可以拓宽儿童的知识视野,同时也能塑造儿童的情感世界。因为绘本的创作是以图画为主,有些作品致敬了历史上优秀的画作和艺术家,有些作品讲述了有关艺术的故事……宋寒儿的讲座从绘本与艺术史的联系出发,带领听众们通过绘本了解艺术史的发展脉络,欣赏中外杰出艺术家的作品,找寻绘本中隐藏的艺术史知识“彩蛋”。


90后博士宋寒儿的加盟,增强了“每周一讲”讲师队伍的实力,也在时间的纵轴上践行着传承的力量。据介绍,“每周一讲”延续41年,已经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的讲师队伍,他们来自青岛市各界,不仅有学者教授,还有政府官员、作家、演员、医生、科技工作者等,他们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但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具有深厚的学识和不计报酬、不辞劳苦传播文化的奉献精神。


身为父亲的宋文京看着女儿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不仅有“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欣喜,更欣慰于他在30年前种下的那颗公益种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父亲:30年间共授课80次


时间倒退30年,宋文京在1994年9月11日第一次走上了“每周一讲”的讲台。时至今日,他仍记得当年的讲座题目是《中国人和中国书法精神》。之后,宋文京成为“每周一讲”的常客,并创造过单场讲座听众人数最多的纪录。他在一个小本子上记录下了自己每一次讲座的时间、地点和主讲内容,30年来,他在“每周一讲”共授课80次,在众多主讲人中,仅次于已故的金再新老师创造的96次授课纪录。“如果按照现在的讲课频率,我还需要6—8年的时间才能赶上金老师。”宋文京坦言,“能够超越前辈,是我的志向与追求。”

宋文京在在“每周一讲”授课。受访者供图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回首已经走过41年的“每周一讲”,宋文京有着特别的感慨,他提到了三个关键词:知识、分享与岁月。首先是知识,知识是“每周一讲”的初心和动因,也是永恒的主题;其次是分享,知识属于大家,知识需要分享;第三是岁月,“‘每周一讲’走过了41年,人来人往,我也从年轻小哥变成了两鬓染霜的老人。最早来此讲课的老师、讲座的组织者和听众,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因知识结缘的记忆不会褪色。”


在“齐鲁工惠”APP上回看宋文京最近的一期讲座,可以感受到现场轻松愉悦的氛围。讲座开始前,宋文京特意收集了现场听众的姓氏,并在讲座中穿插着分析了每个姓氏的甲骨文的由来。授课时,宋文京在白板上写下了多个甲骨文,每一笔都似乎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勾勒出知识的精妙轮廓。他让大家猜测甲骨文单字的读法,并在讲解中穿插了一些古今历史故事,时不时逗得大家开怀大笑。“我对自己的讲座有一个要求,就是让听众15—20分钟能够笑一次,这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想让听众保持精力集中。”宋文京不但用风趣幽默的知识吸引每一位听众沉浸其中,更为听众准备了互动小礼物——由他现场手书的墨宝。当晚,现场26名听众收到了宋文京的祝福,学生模样的小听众拿到了一个“学”字,年龄稍长的听众则收到了“寿”字。


交接:经验创新完美融合


如何掌控“每周一讲”的节奏和氛围,是这对父女“交接工作”时的重点。宋文京以自己30多年的授课经验,叮嘱女儿宋寒儿在准备讲座时一定要照顾到所有听众的感受,“与专业性的讲座或是大学授课不同,‘每周一讲’的听众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甚至年龄跨度也很大,如何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快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并把有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是对讲师功力的考验。”


接受父亲的建议,宋寒儿在讲座前十分用心地备课,她制作了颇具观赏性的PPT,并带来一些堪称收藏级的绘本,不仅让现场的听众聚精会神,就连素来严苛的老父亲也不得不喟叹现在的年轻人“有想法”。“坐在台下看着女儿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地讲课,我从一开始的紧张中慢慢放下心来,开始享受她的授课内容,不自觉地还会有些小骄傲。”宋文京说,以宋寒儿为代表的90后讲师为“每周一讲”带来了新气象,“比如说,他们的PPT就比我做得好,将各种形式的新媒体为己所用,授课形式更为活泼。”


相关链接 

讲座地点:市北区上海路6号文化大厦403讲堂

报名方式:登录齐鲁工惠APP,点击活动栏进入“每周一讲”页面报名。



来源 | 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周洁 实习生 吴涵

编辑 | 小戈   校对 | 宋伟

看往期



刚刚!邯郸初中生被害案,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核准追诉

1350名!山东“三支一扶”招募公告发布

警惕!已有人“白肺”,这种“神器”可能你也在用

@学生家长,青岛这一区开放中小学招生咨询服务站!详情→


热门视频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