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活动
FIRST主动放映·青岛文学馆站第②场 | 《巢》+《陈文媛》
主办:
收费:
免费
日期:
4/14
时间:
15:20
地点:
良友书坊塔楼

困境与体验 | FIRST主动放映·青岛文学馆站第②场·映后交流

点击: 358 | 发布时间: 2024年4月16日

4月14日,FIRST主动放映·青岛文学馆站第2场,带来长片《巢》与短片《陈文媛》。我们面对的议题,是当代青年的迷茫,和女性自我价值的判定。


映后交流



秦潇越 | 2022 | 中国 | 91分钟 | 纪录

嘉宾说

本场嘉宾:乔洁琼

《巢》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当代青年的影像实录,让我想起吴文光的《流浪北京》和赵亮的《纸飞机》。这些纪录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聚焦于当代青年的生存现状,关注他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切·格瓦拉说:“我们要忠于理想,面对现实。”但这么多年过去了,青年们面对的共同问题,仍然是迷茫。他们为什么迷茫?迷茫的时候,未来又是怎样的?这都是需要我们去思索的问题。
这部纪录片揭示了一种生存的荒诞、现实的错位,让我感到很绝望。片中的所有人都想帮助房君睿,但最终都放弃了。这是房君睿的问题吗?我觉得,恐怕也不仅仅是他的问题。房君睿学的专业是文物修复,但是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最终做起了保安的工作,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错位。他特别喜欢研究西方教会历史,但现实却让他连一个展览都没有办法去办,这也是一种生存的荒诞,这种荒诞不断地造成他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此外,他还面对着代际之间的隔阂。房君睿的父亲一直用他们那个年代的对错去要求儿子,这也是造成他自我怀疑的一个原因。
房君睿这个人物,他有理想,但没有能力,甚至连改变的能力都没有。片中提到,他其实是有抑郁症的,虽然这件事只是他个人的表述,但是从片中他的表现来看,至少是有抑郁症倾向的,但大家都用正常人的标准去要求他,指责他,这也进一步加深了他的痛苦。包括他的朋友杨光,也一直在质疑他为什么不去做,但其实我们是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无力感的。他没有办法去改变现实,所以更愿意去谈论国家大事,并且把自己的困境归咎于国家政策,当做宣泄的一种途径。他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所以要把责任归结于外界因素,这一切的根源,其实都归结于对未来的不可预测。
这部片子跟《流浪北京》和《纸飞机》一样,甚至扩而大之,延伸到现代主义艺术所探讨的话题,其实都是在表达“现实很荒诞,活着很痛苦,未来不可预测”。但《巢》跟同类主题纪录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房君睿不存在追求理想的问题,他已经很卑微了,只要活着就可以,可是最后连一份保安的工作都保不住。片子始终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对这样一个人物进行聚焦,但结尾的地方处理得也很有意思:房君睿的父母去买房子,他们在公交车上的场景,以及后面对整个上海城市建筑的展现,又将空间从内部拉到了外部,这也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讲述——外部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内部却存在着种种生存问题。
这部片子是比较少见的那一种,对主题的探索比较深刻,揭示了很多矛盾,也满足了我对它的期待。

观众说


  • 现在很多文艺作品都会关注现在年轻人的困境和无力感,反而是他们的父母,六零后和七零后这批人身上体现出了更多的活力。也许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的困境,也终将找到自己的出路。

  • 我觉得房君睿从一开始就在逃避,因为他买书也不看,只是给自己找一个“有事做”的借口,也并没有按照自己的理想方向去做事。他想要对世界维持一个愤怒和鄙夷的姿态,通过抱怨来躲避现实。

  • 从影片开始就发现,房君睿的父母给不了他一点的情感支持,尤其他的父亲,一直在对儿子进行情感上的打压。房君睿在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每一句都被父亲打压,这导致他的内心一点力量都没有。我觉得他父亲跟他是同一类的人,年轻的时候也有爱好和理想,但没有什么现实的作为。母亲其实是在支撑着整个家的运转,因为丈夫和儿子都靠不住,所以她的压力也非常大。他们三个人都不停地抱怨,都想逃离,但谁也逃离不了。房君睿在现实中屡屡受挫,所以才把想法转移到跟现实完全没有关系的教会历史研究上。他的精神寄托是猫咪、教会和杨光这个朋友,但即便是杨光,也没有办法给他长久的帮助。片子最后一个镜头,母亲在关门的时候,这个家看上去就像一个牢笼。我感觉这部纪录片,就好像让男主角精神短暂地自由了一下,但结尾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不禁想问:他的下一次自由是什么时候,又在哪里呢?

  • 我在观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内心压力挺大的,因为这是一部纪录片,无法回避它的真实性。房君睿不做他喜欢的事,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为他承受不了失败的挫折,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一种思维。我感觉,他的父亲应该也是放弃过的人,他选择了平庸,也想将儿子拉入生活的平庸中,做一个平凡的人。房君睿其实是想要被人看到的,他希望能活得他人的认可,从而被他人接受。父母对他其实是溺爱的,给了他很大的物质支持,但又无法提供精神支持,这种状况其实是非常痛苦的,是一个无解的死锁。我很想知道他现在怎样了,希望他过得好,他的父母也好。


陈文媛

李颖怡 | 2023 | 中国 | 30分钟 | 短片


嘉宾说


《陈文媛》是一部关于女性意识的片子,实际上这个话题现在也烂大街了,包括高校的论文课题也充满了“女性意识”。那么,究竟什么是女性意识?女性意识是关于什么的?我觉得,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下,我们所谓的“女性意识”,跟国外是不一样的。中国自五四以来,讨论女性解放的话题就很多了,但因为战争的缘故,这个社会话题在民族危机下被打断,或者说退居其次了。解放后,国家也一直在倡导男女平等,也出现了很多带有宣传性质的电影,《姐姐妹妹站起来》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另外,很多电影都在进行各种职业女性身份的塑造,在男女平等的方面迈出了很大的一步,所以当今的中国女性,跟日韩女性还是很不一样的。
从1949年以后,我国的女性政策就实现了至少是表面化的性别平等,但女性的文化角色却没有得到改变,仍然是千百年来的贤妻良母的身份。这造成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群体活得更累了,不但要在职业上跟男人一样,还要承担生儿育女和很多家庭责任,我们可以看出,在现实的层面上,男女的差异性还是很大,所以目前我们讨论比较多的,还是女性回归家庭以后,对自我价值的判定,家庭主妇这个身份,究竟又意味着什么。
《陈文媛》这部片子设置了两个人物,分别是青年和中年的女性,两个人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连贯性。陈文媛这个角色,代表的就是回归家庭的女性群体。我们可以从片中看出,对家庭主妇而言,生二胎这个问题,妻子说了不算,丈夫说了算。带着这样一个议题,再回头审视这部片子,我们会发现,从第一个镜头一直到最后一个镜头,场景始终是在医院的。在这样一种叙事中,又给到了很多手术的镜头,包括那些冰冷的器具。观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感受和代入,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会再次感受到女性和男性的巨大差异。电影通过这样一种视觉语言,将感受放大成为体验,观影的女性可以感同身受地体验到这一点。
我想说,男女之间的差异,其实不是性别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女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部影片虽然短,但它探讨的东西很复杂,也没有刻板枯燥的说教,只是通过观看体验让我们思考,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当然,片子并没有给出答案。

延伸阅读:

FIRST主动放映·青岛文学馆站第②场 | 《巢》+《陈文媛》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