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活动
从“梁庄”看中国——非虚构文学《梁庄十年》周六分享会
主办:
日期:
2021/7/24
时间:
14:30
地点:
国信体育馆如是书店(如是大阶梯)

远方的家,亦是我们的家——梁鸿《梁庄十年》分享会回顾

点击: 349 | 发布时间: 2021年7月27日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在中国河南,有这样一个村庄,那里的乡村生活和故事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却又和我们息息相关。7月24日下午,作家、学者梁鸿《梁庄十年》分享会在如是书店举行

梁鸿已出版非虚构文学著作“梁庄三部曲”,包括《中国在梁庄》(2010年出版)、《出梁庄记》(2013年出版)和《梁庄十年》(2021年出版)。《中国在梁庄》主要讲述梁庄人在梁庄的生活,重点考察了在梁庄自然环境、文化和情感的状态;《出梁庄记》主要介绍了梁庄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身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他们的生活与梁庄之间的联系;《梁庄十年》则是接续了前两本书的主题,在写作上更加集中于个体经历,在十年之后继续延续着梁庄人的成长和他们的故事。作为典型的非虚构性文学,“梁庄三部曲”通过展现中国农村真实的乡村图景,为读者构建了一部完整、曲折的农村变迁史

本次分享会主要围绕“梁庄三部曲”的写作缘由、写作过程以及作者在写作时的心得体会三方面展开,带我们走近这样一个普通却又典型的中国农村

《梁庄十年》书封


谈到写书的缘由,梁鸿介绍了她博士毕业后的一段经历。2008年的夏天,因不满足于局限在“书桌”上的职业生活,梁鸿选择了回到老家梁庄来消解她的苦闷,这一住就是两个月。“这两个月其实也是我自己试图跟自我进行真正的思辨的交流的一个过程。”在这段时间里,她在梁庄和自己的家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后才发现,他们对自己来说居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很多故事她都不知道,包括自己关系非常好的亲哥哥。“那时我感觉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内部,关于家人的很多时候都是空白的。”

震惊之余,她下定决心要将梁庄人的故事记录下来。作为一个热爱文学,又想将文学和现实生活串联起来的人,她走街串巷,通过对庄里村民们的聊天和采访,用录音笔记录下一些有趣的故事;她步行村头,通过对村庄环境变化的观察,发现自己家乡的破败和新生;她寻访周边,通过对附近村庄发展状况的比较,体会到在中国乡村的一种公共精神

梁鸿提到,在这本书中她使用的文体很冗杂,既有文学、社会学类,又有口述史或人物传类,但不管使用哪种方式,最终贯穿其中的都是情感性的。通过她写的人物故事,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村庄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看到自然生态的破坏,看到文化、宗教、丧葬方面的习俗等等,从而联想到自己家乡的一些类似的情况,代入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出版之后,这本书也得到了外界出乎意外的赞誉和喜爱

梁鸿在进行分享


《出梁庄记》:寻访是个大工程

在写完第一本《中国在梁庄》之后,梁鸿一方面在继续收集资料,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进行反省。同时她也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愿望:如果说《中国在梁庄》写的是梁庄人在梁庄的生活(老人、妇女、儿童,包括自然环境文化状态等等),那么实际上梁庄在外的打工者也是梁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打工者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他们有孩子与家人,所以他们的生活和梁庄的生活之间是有非常紧密的关联的。“当时我就想,我只有把梁庄这一部分人也写出来,那么梁庄才是一个完整的当代村庄。所以我就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决定:我要去找从梁庄出去的打工者。但其实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我没有想到梁庄的打工者如此广地分布在全国各地。”梁鸿笑道

寻访打工者们是一项大工程。在梁鸿寻访的过程中,有遇到像黑社会一样的企业的,有因为换电话号码打不通而联系不上的,也有因为常年流动在外居无定处的。“但就是在这样一面墙上,你能够看到中国农民的一个流动性,他们到底是怎么样在外去打工的。”这本书经历了一年时间的调查,两年时间的写作与修改,难度可想而知

《出梁庄记》主要写的是农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和问题。一个农民来到城市之后会怎么生活,他到底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又怎样发生关联?“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其实我也感觉到,一个普通人要想了解生活内部的某种逻辑是特别艰难的,因为这种逻辑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泛化的状态,我们只会从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但是只有在你接触到一个真实的人的时候,你才能意识到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梁鸿说

分享会现场


《梁庄十年》:故事长河的延续

关于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梁庄十年》,梁鸿谈到自己写作的原因:“既然前两本书是一个比较快速的写作,那么在十年之后这些人都怎么样了,都在做些什么?我希望给大家呈现出来,让你看到我之前写到的这些人他们十年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有了哪些新的故事。”

《梁庄十年》与前两本书内容上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如果说在前两本书里有一个大的整体的概念,那么《梁庄十年》的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小”。“这个小的意思是我在这本书中的写作是更加集中于个体的。比如说我会去写一个日常化的文章,写我的奶奶是怎么生活的,她在门口是怎么聊天怎么说话的,她的乐观、她的幽默体现在什么地方……”

《梁庄十年》一书的第二章是梁鸿印象最深的一个章节,描写的主要是关于梁庄的女性的生活。当梁鸿发现她自己作为一个女性主义意识较为觉醒的作家,在写作时还会不自觉地沿用“某某家媳妇”“某某家大嫂”这样具有附属性的称号来称呼女性,而非她原本的姓名时,她便对自我进行了一个深刻的反思,从而意识到文化惯性的一种深入,有许多观念是在无意识中形成并扎根的。因此她在第二章中以写梁庄女性的故事为主题,和她的奶奶们聊童年的生活,谈作为一个女孩子在村庄的生活,后来怎样失去了自己的名字,怎样变成了母亲、变成了婶子、变成了嫂子,但自己的名字再也没人叫了......从这样一个一个故事中逐渐挖掘出中国农村女性在那样一个时代中的命运。

“写这本书,其实对我自己启发特别大,看起来好像有这样一个客观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但是实际上每一个群体内部都有无穷无尽的内部等待我们去发掘。”梁鸿总结道

分享会现场


《梁庄三部曲》:许多个体的汇聚

在写“梁庄三部曲”时,梁鸿所体现的重点是对于“个人的呈现”。她认为,中国现代性的发展,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个人的呈现。“我们作为一个个体的呈现包括:你作为个人是什么样子的、你的情感和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她将梁庄作为一个中国社会的最基本的个体,而在梁庄里生活的人也是一种个体,“他们和我们这些个体的生活,最后汇聚起来才是中国生活的一个全貌。”

在“梁庄三部曲”中主要是听农民自己讲故事,主体是梁庄人自己的话,然后用方言来进行整理。梁鸿解释道,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语言,而这种语言是和当地的气候、历史、文化相关联的,然后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因此,她将农民的自述几乎原封不动地写入书中,是想让农民自己说话,让读者读到农民的声音,去感受他们语言的这种倾向和丰富度。“书的内容是以农民的自述为主的,我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也是希望能够把大家带领到现场,去感受到他们的一个精神面貌和他们所面临的一个状态,这样才能让人感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也是我写这三部书的一个基本的想法。”

通过这些相类似的个体,读者阅读“梁庄三部曲”后产生同理心,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回想起自己对于家乡的热爱,对自己的家乡的感情,这是让梁鸿非常感动的一点。“我有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在中国,虽然你可能不是出自于乡村,也不是北方平原的这样一个村庄;你可能来自于山区,也可能来自于某一个非常富裕的地方,但是每个人都对乡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中国社会才刚刚走出农业,它实际上还正处于一个乡村和城市之间交替的一个状态。每个人内心都有这样一种危机感,而《中国的梁庄》把这种危机感提出来,让大家感受到,也有所反思自己的内心......这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梁鸿在签售新书

本文作者: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实习记者 哈雯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