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活动
寻踪与传承 |《青岛美术寻踪》(三卷)与《青岛艺术史·美术卷》新书分享会
主办:
日期:
2022/2/26
时间:
9:30-11:30
地点:
市南区鱼山路37号罗马厅

记忆与回音 | “寻踪与传承”分享会后记

点击: 489 | 发布时间: 2022年3月2日

2月26日上午,“寻踪与传承”——《青岛美术寻踪》与《青岛艺术史·美术卷》分享会,在青岛市美术馆·罗马厅举行。红墙边的腊梅枝头吐芳,青岛美术的故事,也在这明媚的春光中,写下了新的页码。

《青岛美术寻踪》(三卷)系文化学者臧杰的新作,2022年2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涵括《中国水彩先驱徐詠青》《油彩青岛》《青岛美术史稿》三种。《青岛艺术史·美术卷》系青岛艺术史丛书的分卷,由青岛市艺术研究院组织编写,迟涛担纲主编,青年学者孙堃主持著写,2010年10月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两种著作以不同路径梳理了青岛美术的历史,是青岛美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青岛市美术馆馆长兼青岛市艺术研究院院长迟涛主持了本场活动,他在开场致辞中表示,2022年,美术馆的自主展览,将以“传承”为主题,针对青岛本土艺术的梳理和挖掘,举办一系列相关艺术文献展。《青岛美术寻踪》与《青岛艺术史·美术卷》这两本书的出版,也可谓恰逢其时。

青岛市美术馆馆长兼青岛市艺术研究院院长迟涛

青岛市文联主席王绍波表示:“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它的主题是传承与发展。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不算长,但恰恰是在这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青岛在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兼具宽度、深度和高度,别具特色的艺术世界。当下的文化繁荣,离不开对文化记忆的认识和反思。我们拥有现代的同时,更不能放弃过去。”

青岛市文联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绍波
王绍波提到,很多城市没有自己的美术史,只有阶段性研究,但青岛本土的文化学者们的觉悟和认识,是非常高的。在青岛一个多世纪的艺术长河中,奔流着他们的情感渗透,既是责任与思想,也是启发与认识。他们用各具风格的文笔和曲调,为青岛的文化艺术发展,作出了非常珍贵的贡献。
“《青岛艺术史》的编篡工作,由迟涛领衔,自十年前便已开始着手准备,不但是全方位的梳理,也是漫长的工作历程。而这本《青岛艺术史·美术卷》,可以用‘蔚为大观’来形容,它对这座城市的本土艺术,作出了全面的梳理,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无论是从年代还是艺术风格,这本书从方方面面,进行了不断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学者们对本土学术的高度责任感,是非常值得尊重和感谢的。”
“《青岛美术寻踪》的作者臧杰,一直致力于本土文艺的研究和挖掘,作为一名学者,他兼具学术情怀与历史责任感,不断地用新的视角、新的触动,以及古今对照的宏观思路,来看待青岛文艺的今昔对比。这样的研究者和学者们,用他们的能力和精神,为青岛艺术树碑立传的同时,必将为后来人带来宝贵的传承和认识,也必将为青岛的艺术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认为:“不管是青岛的文学史还是艺术史,它首先是青岛的精神梳理,跟每一个青岛人都息息相关。青岛的文史研究,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在研究过程当中,也不断有新的发现。总有新的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索和挖掘。青岛是一座具有艺术传承的城市,自建置起,就注入了西方文化和艺术的基因,这个基因对青岛的文艺发展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下。一座城市的艺术氛围,就是它的诗意回响。我们梳理历史,也正是为了未来。”

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青岛文学》主编高建刚
在谈到《青岛美术寻踪》时,高建刚特别提到,从《青岛美术史稿》的谋篇布局中,可以看到国画占了45页,油彩占了15页,版画和雕塑各占24页,年画19页,连环画28页,这是自然形成但却非常合理的比例,城市艺术发展的路径非常清晰。
“探源的过程是非常不易的。这套书必定会对青岛文艺的未来,形成一定的影响,在后续的分享和研究中,也会继续发挥更大的意义。”
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温奉桥表示:“对一门学科而言,史的出现,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成熟。本场活动的主题是寻踪与传承,但这两本书已经不是寻踪,而是寻源,乃至于寻根。既是拓荒之作,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青岛艺术史·美术卷》是一本令人吃惊的著作,具有沉甸甸的体量;《青岛美术寻踪》则表现了作者极其丰厚的学术素养,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温奉桥

温奉桥特别谈到了《中国水彩先驱 徐詠青》一卷,他表示:“关于徐詠青的资料并不多,也不容易搜集,但臧杰在这方面用了大动作和深功夫。用资料说话,用文献说话,用事实说话,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这是他的文化立场,更是一个学者的修养和境界。从发掘到搜集,从整理到研究,他的用力之深,搜集之广,以及对史料的熟悉程度,都是极其难得的。”
“臧杰为什么要选择徐詠青作为研究对象?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人物更具有历史感,更具有代表性,隐含和关联着更为丰富斑斓的历史路径,从人物个性上来讲,也更加契合了臧杰作为作者的文化立场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可能是一个更加深层的源头。臧杰在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已经包含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我们研究历史,既是眺望,更是对话,因此这本书并非一本封闭性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次敞开的,面向现实的对话、共振与交响,同时也是历史,艺术和现实的三维对话。”
“臧杰的写作野心,是重构现代青岛的艺术形象,或者说,是文化青岛的形象。这样的野心,既体现在他的研究路径上,也体现在他的文化实践上。因此,我愿意将他看作一位兼具道德激情和社会关怀的现代知识分子。”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纪丽真,是《青岛美术寻踪》的终审。她认为:“这套书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史料价值非常大,是可以在青岛美术史上留下重要地位的。三本书互相联系、互为因果、互相支持,可谓三足鼎立,沉稳地支撑和展现了青岛的美术史。有人觉得青岛的历史很短,这其实是不公平的,越来越多的考古研究证明,青岛是一座有历史、有文化、有底蕴的城市,我们盼望着,《青岛通史》会在不远的将来诞生,相信这套《青岛美术寻踪》,也一定会在通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纪丽真
《青岛艺术史》编委,版画家张白波表示:“青岛艺术是兼具中西特色的,有了完备的梳理,才能显示光彩和成就。各个行当都应当有理论高度来支持,有心,有才,有毅力,并且肯下功夫为美术史做工作的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孙堃的《青岛艺术史·美术卷》,可称得上‘皇皇巨著’,可以看出,材料收集得非常仔细认真。而《青岛美术寻踪》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不是画家,却对美术史做了如此全面、周到、细微、深刻的梳理,进退有余,可见用力之深。书中梳理的艺术审美的脉络,也表现了作者对审美的敏感度。”

青岛版画活动的组织者、拓彩版画的开创者、

原青岛画院副院长张白波

学者邱振亮表示:“参加这场活动,是多年来最令我激动的一次。这是青岛为美术学科做出的努力和奉献。地方史的撰写,是非常有难度的,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而掌握了资料之后,如何进行梳理,则是更难的工作。”

青岛美术史论的开拓者、国画家、
原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邱振亮
《青岛美术寻踪》这套书,是颇具水平的总结和判断。其中,对徐詠青的研究,填补了中国早期水彩画研究的空白,让历史介入现实,让历史带着温度,来到我们面前;第二卷《油彩青岛》,以早期写生的切入点,梳理了到过青岛,与青岛产生联系的艺术家群体,让我们了解到青岛的美术,是整个中国美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青岛美术史稿》则是一个全面的概括,其中有很多罕见的史料,更有作者的选择、梳理、判断,从中可以看到,青岛美术的西化与传统化的交融,也显示出那个年代的艺术原动力和社会环境。

青岛文博展览专家,油画家石芃认为:“研究历史不仅是研究事件,而是研究历史的规律,以及发展时期社会的环境和需求,美术同样如此。徐詠青来青岛,是有特定的历史原因的,也离不开当时青岛的德殖背景。

青岛文博展览专家、油画家、原青岛市博物馆研究员石芃

原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青岛艺术史》编委任锡海谈到:“《青岛艺术史·美术卷》与《青岛美术寻踪》,各有不同的特点,一本是集体协作,一本是个人研究。此外,作为一个亲身参与了《青岛美术寻踪》中提到的艺术事件的人,也感到非常欣喜。”

原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青岛艺术史》编委任锡海

《青岛艺术史》编委王家栋,同时也是青岛市美术馆“传承”首展——“诗梦绕藤花”展览的画家,他表示,这两套书的内容和体量,都是非常庞大的。如果没有责任感、事业心,真的很难做到。

《青岛艺术史》编委,藤花书屋传人、

原青岛市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家栋

近代史学者李洁认为,这两本书填补了青岛本土美术研究的空白。文化学者赵夫青也谈到:“青岛一向被称为文化沙漠,但沙漠下是曾经有过生命的,这两套书,是提取化石,证实根基的著作,它们把沙漠化的绿洲重新挖掘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应当向作者致敬,向艺术研究院致敬,也向海大出版社致敬。”

《青岛艺术史》编委,近代史学者李洁


《青岛艺术史》编委,文化学者赵夫青
学者李明表示:“迟涛主持编纂的这套《青岛艺术史》,大部分过程我都经历过了,很多选题在本地的专门史研究上,都具有开拓性,这些工作让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了解,更进了一步,也更亲切,更直观。臧杰的《青岛美术寻踪》,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还债’的意味,是这些年来‘欠’的学术呈现。我们也更需要像孙堃这样的更年轻、更具有专业精神、更专注本土史的学者,来进行更多的研究。”

《青岛艺术史》编委,学者李明

此外,李明还提到:“青岛的美术史研究,其实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我们的赞美,大多出于情怀而非理性,这也意味着,在未来,我们还应当去寻找更大的空白,以及更多的真实。

《青岛美术寻踪》的作者,学者臧杰表示:“每个人的写作,都有一个出发点。我的写作跟美术馆也有很大的关联。2009年,我从《良友画报》开始,接触了很多美术文献,也可以说,我是以‘良友’的角度进入了美术研究。海派文化跟青岛有很大关系,怎样发掘青岛海派?青岛的地域美术史,又如何进入中国美术的现场?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套《青岛美术寻踪》,采取了‘点·线·面’的格局,但这样的工作路径,太具个体性。我认为,孙堃这本书的格局更大,《青岛美术寻踪》里遗漏的很多东西,譬如工艺美术、美术教育等方面的论述,都可以在《青岛艺术史·美术卷》里找到。”

《青岛美术寻踪》作者,良友书坊创始人,学者臧杰

《青岛艺术史·美术卷》的作者,学者孙堃谈到:“《青岛艺术史·美术卷》以正史的面貌出现,其中具有一种传承的精神,学术不是无根之木,后人的成就,建立在前辈们的学术成果和资源上。因此,这本书在体量上比较大,也是为让更多人了解青岛地域上发生过、出现过的艺术形式、艺术思潮、创作体制、美术教育等,对史料的取舍和运用也是多方面综合的。也是对未来写作的一种准备。”

《青岛艺术史·美术卷》作者,学者孙堃



《青岛艺术史·美术卷》和《青岛美术寻踪》(三卷)的出品方——青岛市艺术研究院和良友书坊文化机构,多年来均深耕于本土艺术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这场学术分享活动,为2022年的春天奏响了积极的曲调,也必将围聚更多的学术力量,更好地呈现青岛美术事业的历史与现实、创造与成就,助力青岛美术事业的发展与提升。有深耕,当有所得;有记忆,必有回音。


点击视频,重温现场


延伸阅读:


寻踪与传承 |《青岛美术寻踪》(三卷)与《青岛艺术史·美术卷》新书分享会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