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活动
5.15 良友沙龙 | 臧杰新著《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分享会
主办:
日期:
2022/5/15
时间:
14:30-16:30
地点:
良友书坊·塔楼1901·西塔 (市南区安徽路5号南门4楼)

周立民翻书录 | 臧杰:《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

点击: 399 | 发布时间: 2022年5月14日


点击海报,获取活动详情

2015年,青岛文学馆开馆时,我曾有幸躬逢其盛。那是一座很有韵味的小楼,建筑面积仅有四百平米,有一个小院也不太大。然而,走进来,会发现这里藏着一个青岛文学大世界。他们馆里的常设展,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言之有物,体现了一个文学馆的专业水准。作为城市文学馆,从规模而言,青岛文学馆在中国即便不是最小的,恐怕也是相当小的了,尤其是相对于近年来动辄就建个上万平方米的什么馆,那种豪横是青岛文学馆恐怕永远也没法比的。不过,从发布的信息中,从寄来的资料里,我惊喜地看到他们的展览和各种活动路子正、水准高,仅有四名工作人员的文学馆至今已举办各类活动300多场、策划原创展览19个,这是一份不俗的成绩单。他们还编印过发掘青岛文学史料、关注当代文学创作的刊物《青潮》,前前后后出版了十期(有四期用的是《良友》的名义出版),今年年初,一本承续《青潮》之风的《青岛现当代作家研究01》又摆在我面前,依旧是那样大气和实在。翻开它,扉页上是王统照先生的一句话:“在天风海水的浩荡中迸跃出一线青潮。”这也正是小小的青岛文学馆到给我的感觉,我分明感觉到这股“青潮”的力量,这种扑面而来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可以说,青岛文学馆以它的小而精远胜于那些除了以富丽堂皇撑撑门面、资料空空荡荡工作松松沓沓的所谓“大馆”,从工作方向到实绩而言,青岛文学馆都是城市文学的一个标杆,值得我们学习的标杆。
今年三月,我又收到青岛文学馆主持人臧杰兄的新著《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年 12月版;以下简称“文学史稿”),翻阅它,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贯穿始终:这是一部踏踏实实地依据文献资料而写作的文学史,是一部在众多“田野调查”基础上而形成的文学史。莫非还有的文学史不是依据文献资料而写作的吗,难道写作文学史也要“田野调查”?是的,时下已经有很多文学史是从既有的文学史中“孕育”出来的,是从既有的论文中“诞生”出来的,写作者缺乏坚实而全面的资料功夫,或者不肯深入到资料的原野中做一些必不可少的“田野调查”,这样的文学史,仿佛是二次加工品。我说的“田野调查”是在兴趣和责任的驱使下,对于史料苦心搜集和长期打捞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直奔目的的目标获得,而是对文学史和文学史形成的时代感受、体验、发现、回味和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所获得感性认识经过理性升华之后,才会有一部有血有肉的文学史。恰如一个采药者,倘若不到深山老林中去寻找,而是药房里抓来几味草药,我想它对药物的认识永远是干瘪瘪的草棍药渣,而不是生动盎然的《本草纲目》。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料搜集,田野调查,收获的不仅仅是资料或内容本身,它还是一部文学史品质、个性乃至独特性的保证。

读“文学史稿”,我立即与臧杰这些年来所从事的文学馆的工作、策划的展览以及事无巨细的青岛文学史料的发掘和搜集联系起来,这些充分的准备,使得臧杰写作这部文学史有了一种水到渠成之感。相比很多学院派的文学史,此书“田野感”体现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使用,叙述中作者特别关注报纸、期刊上原发作品和作品问世时的原生状态,依据这样的原生态梳理一个城市文学发展的脉络、历史影响,源流清楚,真实可信。我注意到,臧杰连《台东文艺》《迎春花》这样的内刊都没有漏掉,充分发掘它们对于本城文学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除了这些“考古资料”发掘之外,臧杰还注重挖掘活的资料,凭借本城“当事人”的有利条件,他的很多口述历史的采集,更是体现出“当代写史”不可替代的优势。相信多年后,人们更能体会到这些资料打捞的价值和意义,倘若没有“当代人”的及时抢救,很多重要史料很容易会被历史的巨浪卷走永远都不会浮出水面了。文字资料、口述史料之外,一些实物、图像资料的搜集和大量运用也是文学史研究者的硬功夫和本书特色的重要体现,大量期刊、报纸副刊、作品集的书影、作家和文学活动的图片乃至书信等文献档案,它们出现在书中并非仅仅是插图的功能,它们对勾勒文学史的时代氛围、打开历史之门有着直接的作用,它们让文学史变得立体、丰满,也是本书叙述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内页

建立在扎实的史料搜集和占有上的本书,不再是一个虚空的理论舞蹈,而是笔笔落在实处的历史再现。全书六大部分从不同方面来叙述青岛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脉络时,要言不烦,作者对每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文学特性,都有精准的概括,并能勾连出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发生的内在联系和承续关系。在从容有致的叙述中,我看到的是作者对青岛文学成竹在胸的了解和满怀深情的理解。作者对很多作品和文学现象有着清晰的个人判断,比如在叙述纪宇的朗诵诗的成就和影响时,他也指出:“他此后不断地追赶时代,也其实是朗诵诗文体本身对时代的执念。”在具体叙述中,本书在理论的框架下不失“故事性”,这也远胜于很多呆板的文学史中生硬的“知识叙述”。比如他叙述杨振声就任青岛大学校长,遇到闻一多并结实梁实秋,便动员他们加入青岛大学,从而改变了青岛文学生态的故事,细节生动,性格鲜明,让那些远去的背影重现纸上,从而也让读者看到历史从来都不是生硬的面孔和不着边际的说教。这样的叙写,大概只有策划过展览的人心中才会有的,它要呈现直观图景,还原历史氛围,总结经验教训,更得有鲜活的细节,具体的例证。这部“文学史稿”在叙述中还有让我不太满足之处的话,我认为主要是对于青岛文学历史中标志性的作家和作品所给予的篇幅还不够,他们被融在整体的叙述中,有与众人平分秋色之感。历史是公平的也是不平等的,对于有些作家和作品作者似乎应该放手去写。
“文学史稿”这个名称固然有谦逊的意味在里面,但是我觉得它是贴切的,这段历史很长也很短,很多作品和事件距离“盖棺定论”还很远。“稿”既有开放性、未完成性,也有当代的鲜活感。如前所述,有些未曾反映在文献中的人物关系、背景、意图,只有当代人才有更充分地条件去发掘,才有理解和共情。文学史写作中的这种同构性给未来留下了诸多的契机和线索,这部“史稿”本身也一片绿野,在今后一定会催生出更多对青岛文学的纵深研究,同时,它对于中国城市文学的研究也富有启示。这样的某一个城市的专题史往往因为光照一隅而被人忽略,很多人会觉得它与己无关,固然,它呈现的只是一个文学史的分支或细流,不够全面、系统,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文学本身就是多层次,文学史的形态也是多层次的,每个层次有各自的独立性,也有割不断的联系、互动和共生;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长江大河,有磅礴气象,涓涓细流,也有迷人的风姿。一个城市的“小”文学史对于完善一个时代的“大”文学史的体系、形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没有它们,所谓的“中国文学史”就成了一个空荡荡的躯壳了。
                          2022年4月24日凌晨一点于上海
  作者简介  
周立民: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巴金故居纪念馆常务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

2015年6月19日,周立民代表巴金故居纪念馆向青岛文学馆捐赠“沈从文先生致巴金先生的信”复制件。


周立民在青岛文学馆。


周立民与青年批评家刘涛、丛治辰在文学馆小院。


今日《青岛早报·文艺评论》刊载




新书速递



《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


点击图片,一键购买

下单即送《青岛现当代作家研究(01)

限100本,售完即止


作者: 臧杰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2


赠品·《青岛现当代作家研究(01)
臧杰主编
《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系文化学者臧杰在创建、操办青岛文学馆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成果,以大量一手原始文学文献作支撑,以丰富的口述历史资料作指引和旁证。全书共计37万字,按体裁对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电影与戏剧文学五个门类的百年青岛文学作了历史梳理,同时并置诠释了新文学报刊对本土文学的影响;在引言部分,则重点强调了文学人格养成和文学影响释放对城市的重要意义,使得文学历史勾勒显现出人格生动、心灵生动、精神召唤生动的一面。
与多以概论加作家论、作品论为框架的文学史样式相比,《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的写作更侧重对地域文学内在动力的发掘,突出对现实造就、代际传承、文化养成等因素的关联性考辨。在梳理文献、总结史实的同时,也重视勘查作家主体人格的形成和城市文学精神的生成过程,并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对照与呈现,引申对地域文学进程和现状的反思。
文学史稿卷同时也极为重视青岛文学现场与中国文学现场的关联对位。不仅有着文学地理的发现意义,更是对中国新文学进程下延的研究,是对中国文学整体的地域化回应,也是在展现地方文学之脉、人文之思如何始终不绝如缕的同时,补充总体文学史之遗。

延伸阅读:

5.14 青岛市图书馆文化讲座 | 青岛文学传统的养成(1898-1949)
5.15 良友沙龙 | 臧杰新著《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分享会叙说青岛当代文学线索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