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活动
5.15 良友沙龙 | 臧杰新著《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分享会
主办:
日期:
2022/5/15
时间:
14:30-16:30
地点:
良友书坊·塔楼1901·西塔 (市南区安徽路5号南门4楼)

留一条线索给未来 | 《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塔楼分享会后记

点击: 323 | 发布时间: 2022年5月21日

5月15日下午,文化学者臧杰新著《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分享会在良友书坊·塔楼1901举办。活动现场,臧杰继在青岛市图书馆追述青岛文学的早期线索之后,又作《青岛文学传统的养成(1949-2000)》的主题讲座,解析当代青岛文学的历程。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臧杰简略提及了1898-1949年的青岛文学历程,并表示,这半个世纪的时间,放到文学传统里看,其实新文学对于青岛文化的影响,是1922年以后的事情,这段时间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但这个时期的很多资源,在现在得到了重新整理和应用。这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代写作将为历史留下些什么?或者说,若干年后,我们这些经历了比前面半个世纪更长时间的人,能为后世的文化留下些什么?

以这个问题为出发点,讲座的内容一一呈现。臧杰表示,写作文学史,首先还是得弄清历史。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时代当中,也面对着历史的考验。

臧杰将1949-2000的青岛文学史分为若干阶段。1949-1956,是秩序重建的阶段,也是为工农兵写作的开始;1957-1959年,反右斗争阶段;1958-1962年,大跃进阶段;1963-1965年,“四清”阶段;1966-1976年,十年文革阶段,1977-1989年,新时期阶段;1990年往后,市场经济化阶段。
与此同时,他也指出,我们通常把1949-1966年这段时间称为“文学17年”,实际上,从“四清运动”开始,各种各样的政治审查,即杨绛所言“洗澡”,已经成为了文革的前奏。对这个时间分期的理解,是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历史进程的。
臧杰认为,青岛文学的写作,基本上是在草根和精英的交替中进行的。他指出,在青岛文学形成的早期,当青岛还处于渔村阶段时,是没有精英文学的,从满清遗老遗少将旧体诗词带来青岛,到1922年,新青年群体来到青岛以后,才逐渐形成了最初精英化的面貌。在这个时期,精英化跟青年人的成长交织在一起,某种程度上,仍然带有成长文学的一些特质。
“到了30年代,随着大学的建立,青岛的城市文学浮现出了一些精英化的格局,也即是闻一多、梁实秋等人的格局带来的精英化样貌;1937年以后,山大内迁,名流消散,青岛文学进入了一个草根阶段;1945年光复以后,秩序重建,山东大学复校,又出现了草根和精英的交替局面。”
讲到1949到1956年的这一阶段,臧杰提到,按照全国文代会的方针,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核心,与此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不是工农兵的人,要为工农兵服务,是否能服务到位?这也是最早浮现出的问题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文艺界已经意识到,即使有这么一批人在写作,也没法真正地服务于工农兵。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发动和培养工农兵作者,真正地为工农兵服务。”

左三农在1950年5月17日“青岛文艺”创刊号代发刊词《关于开展青岛市的文艺工作》一文中指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的同志,在旧社会的长期沾染下,旧的文艺思想没有清除,他们的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王国,无法真正为工农兵服务。“这就是我们青岛市解放以来还未能有较多的为大家——特别是工农劳动人民所欢迎的各种作品的主要原因。”因而左三农号召,“我们的提高必须从工农兵提高”。
臧杰指出,这个时期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青岛的左翼文学,实际上有着内在的基因连接。早期我们所说的“左翼”,是30年代的海鸥剧社、王亚平的诗歌等文学现象,更多地是对底层苦难的关注。在有着长期殖民背景的青岛,这种左翼文学的力量,实际上影响不大。很多核心力量在纪念鲁迅活动后,陆续离开了青岛,及至1940年代,更多的表现为青年运动。
1932年5月28日,《青岛民报》推出的海鸥剧社公演特刊。“它负着社会的使命,要深深地走到大众里去,成为大众的艺术和一切社会运动相联系。”
“现在我们对青岛左翼运动的想象,其实是为了追溯文化历史所做的想象。但如果我们对当时的文学事件进行检索,会发现,它们实际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社会运动层面上的规模。而1949年往后的左翼,性质又不一样,在勾连了青岛左翼运动线索的同时,逐步与‘为工农兵服务’合流。”
“1949年以后,检索青岛的报纸副刊,会发现旧文艺工作者的文章是很少的。从《青岛文艺》创刊号中的言论,也可以看出,文艺工作的组织者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些人无法真正为工农兵服务。所以必须培养工农兵自己的作者。1952年以后,报纸副刊基本就是工人文学了。塑造的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人典型形象,以及被社会认可的幸福家庭样貌。”

模范的样式

1949年以后的山东大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赵太侔校长退居教学岗位,华岗出任校长。1951年,以培养文工团和革命干部为己任的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这种“两结合”的情况,在观念上积留下许多差异,也形成了一些矛盾。表现之一就是1951年的“吕荧事件”。尊重学术争鸣的华岗校长的表态是:对吕荧的批判,只能作为文艺思想的争论,不能作为政治上的批判。

华大山大同构新山大

而1955年的胡风事件,也使华岗被定性为“胡风分子”,蒙冤入狱。臧杰在《在激荡中涤洗》一文中感慨地提到“华岗和吕荧的遭遇,在青岛文学界和知识分子的群体中所生发的影响不啻大风掠过”——这段时期的青岛文艺界,已然步入了风高浪急的时期。
诸如此类的思想对撞,到1957年“反右”时期,变成了左右之争,部分精英在批判中退场。
“一些旧知识分子,因此退出了青岛的文化艺术舞台,开始接受改造。这种改造,一种是不情愿的,一种是自愿的,也就是主动进行自我修正和检讨,进行自我改造。反右带来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精英写作被民间写作所取代,或曰精英写作向工农兵写作的转变和尝试。从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始,逐渐形成了人人都可以写诗,乃至标举‘农民诗人王老九’这样的局面。”
臧杰指出,50年代末的出版成果,证明了文艺大众化的盛行。精英化的退场,令整个社会的写作面扩大了,进入了一种民众的喧哗,从表面上看,文艺作品的数量大大丰富了,但这种“全民文艺”现象,也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在1961年的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文艺工作者们意识到,尽管作品的数量增加了,但是质量却非常低,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对“三名三高”——即名作家﹑名演员﹑名教授和高工资﹑高稿酬﹑高奖金的合称——恢复了正视。
1961年的全国文艺座谈会,带来了一个“小阳春”——重新给予了文艺创作的空间,给很多右派摘了帽。但好景不长,1962年的八届十中全会之后,政治局势又发生了新的转变。“大写十三年”和强调阶级斗争,使一段复归又陷入沉寂。
文革时期,群众文艺和街头文艺变成了风行一时的“批判文艺”。家史、工厂史、革命史成为书写主流。
“文革时期的写作,基本上延续了阶级斗争的策略,但《青岛文艺》的复刊,以及《台东文艺》的创刊,促成了青岛文艺的抬头。《台东文艺》作为一个区域化的文艺表达阵地。一直出到1983年,对青岛的群众、职工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它在80年代初期做了很多探索,很多重要作者都是从《台东文艺》走上写作道路的。1979年以后《海鸥》复刊,也带来了青岛文学的复苏。”
在新时期,随着青年文化运动兴起,一批青年人开始探索,这个探索的过程,伴随着个体的觉醒,和整个社会思潮的复苏。
到了九十年代,青岛文学进入了一个大产量时期。数量和质量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匹配关系。1991年,《海鸥》改名《青岛文学》,也是为了跟商业化杂志有所区分。
臧杰表示,通过青岛文学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到精英化和去精英化的变动交替,另外也可以看到写作者与时代的关系,以及对青岛文学变动的考验。九十年代初期,青岛文学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队伍样貌,但大部分没有进入全国性的文学视野。对此,臧杰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学写作不是一个短期的性质。进入历史的东西,也同样需要经历历史的考验。从文革往后,80年代以来的写作者群体,还有多少人持续写作,持续在场,持续构造自己的文本精神?”

“很多作家在历史中的呈现,是惊鸿一瞥,如果可以留下有景观意义的作品,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但在青岛,这样的作者和作品是缺乏的。我们也应当思考,在这么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青岛并没有几个经典作家,这对我们的现实启迪是什么?青岛的文学文本,有的可以到达全国性的标准,有的无法抵达,深层的原因又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当代文学写作同样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困难:我们能留给后人什么?
臧杰在《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的后记中提到:“至于叙事时间何以选择至2000年前后就戛然而止,则是出于不想离现实太近。尽可能抛开现实的考量与斟酌,才是我最想要的文本。”
“文学史稿的写作,是价值的整理和梳理,同时也是内在动力发掘的梳理,通过这种梳理,我们可以思考,文学的动力来自何方,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个动力的问题,这才是完成历史类写作的基本动机。文本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研究本身,而是期待它可以对现实起到一点影响。对文化价值的强调,才是它的现实意义所在。我们只有通过有限的思考,才能通往无限的未来。”
当代写作将为历史留下些什么?当代文学史稿又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来思考青岛当代文学的文学传统,或许才是“留一条线索给未来”的前进方式。对城市文学而言,有了标识性的人物和作品,有了标识性的文化景观,这座城市的文学才更有影响和希望。一本《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是拨开荒草寻路的一份努力,而那些埋在地下的种子,当我们重新为它们开辟一片生长的空间,或许就会是未来的鲜花满园。

延伸阅读:

青岛市图书馆文化讲座 | 青岛文学传统的养成(1898-1949)

良友沙龙 | 臧杰新著《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分享会叙说青岛当代文学线索

周立民翻书录 | 臧杰:《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

0条评论